厦门大学语言学获批于2024年4月,是一个汇集了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信息学院人工智能系交叉学科合作的创新科研团队。
厦门大学语言学实验室主任是乐耀教授,常务副主任许彬彬助理教授。实验室拥有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组成的专业团队,团队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专业背景扎实,研究经验丰富。
实验室目前占有空间:面积 20m2左右,一间专业录音室和一间单向透视玻璃控制室。 设备包含80寸触屏可移动一体机;灯光设备,录音活动椅子(4把);多向话筒(座式,5个), 录音设备(录音笔3台,监听耳机1台);便携式摄像机(包含三脚架,2台);电脑(4台);打印机1台;辅助话筒支架若干,声学教具若干。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基于互动视角的汉语口语语篇知识库建设”和“闽南方言多场景智能语音对话系统”等。实验室在乐耀、李无未、李焱等专家的带领下,在语法学、方言学、语料库语言学、汉语史等取得了大量成果。
实验室成员承担多项国家课题、省部级课题等,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工作坊,分享交流研究成果,2024年举办多场学术会议:如“如何面对语料?——让语言学回归社会日常深处” 、汉语特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等。
目前实验室研究规划如下:
(一)研究的核心目标
1.依托实验室平台和 “双一流”学科建设,设想开展有关“基于互动视角的闽南方言和汉语口语语篇知识库建设”和“闽南方言多场景智能语音对话系统”的课题研究。
2.依托实验室平台,预想与厦门大学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展开有关汉语3-6岁儿童语言发展研究。
(二)课题的价值意义
上述两大研究课题在深化本体理论研究、拓展学术应用空间、优化学科平台建设等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1.本体理论启示方面。基于互动观念的闽南方言语篇知识库建设,能够帮助研究者从中发现自然口语交际中互动原则对方言语法范畴使用的影响,从而加深人们对于人类语言共性机制的理解与认识。依据儿童产出语料来进行儿童语言句法语义范畴以及互动规则的习得研究,对汉语语言学本体研究和理论创新有重要价值。
2.研究方法创新方面。数据库设计收集原则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关于连续语音语料库的言语类型的分类标准,分为朗读言语、流畅言语和自然言语,这三类涵盖于所采集的有声语料和文本语料中。音系、单字、词汇和句子主要包括朗读言语和流畅言语,话语部分主要收集的是自然口语语料,收集大规模原始语料有助于语音识别精准度的提高,对语料进行范式化的标注,有益于后期理论研究及应用开发的拓展与深入。儿童语言学研究要采用自然观察法,搜集言谈交际语料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儿童言语交际中所体现的社会化发展特点,这对互动语言学多是聚焦于成人言语交际的研究是一种补充和拓展。
3.实践应用开发方面。知识库的建设预期将产出多种语料数据库、纸质信息词典等形式的可用资源。这些资源将可以为直接为大规模文本内容计算、汉语国际教育、汉语方言保护与教学、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软件的开发等应用领域服务。汉语儿童自然言谈交际语料库的建设国内除了中科院心理所、社科院语言所、首都师大等科研院校等有自己的儿童语料库之外,这方面的研究资源还很少,而且已有的数据资源也都还没有对外公开、分享使用。因此,需要依托实验室平台逐步构建自己的儿童语言发展语料库,这对团队的交叉跨学科研究有重要意义。
4.学科平台建设方面。设立闽南方言语篇知识库建设项目有助于重新整合我系现代汉语及方言句法语义方向的研究力量;有助于破除学术流派、专业方向等方面的隔阂与束缚;有助于将互动语言学研究、形式语义研究、构式语法研究、类型学研究的本体基础研究更加深入;有助于语言学与儿童发展、语言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应用研究引向更加深广的空间;还有助于打破以往单兵作战为主的不利局面,提升团队科研战斗力,为厦大语言学科的未来发展打造一张新名片。
(三)未来实验室建设规划
根据目前已配备的实验室现状,未来还需要更大的空间和高端的设备需求。
(1)空间要求:面积:150-200m2左右;需要装修隔音墙,隔音门窗。录音时背景噪音至少低于-48dB。建设多个隔音仓,便于同时采集多人语料。以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录音室效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实验室为参照。隔出一间单向透视玻璃房间,为观察实验室。
(2)设备需求:一面80寸触屏壁挂式显示器;灯光设备,主讲台,录音活动椅子(4把);多向话筒(座式,4个),挂式多向话筒(4个),头戴式话筒(2个);录音设备(录音笔,声卡,监听耳机2台);便携式摄像机(包含三脚架,3台);电脑(3台);扩音音响设备;台词架;话筒放大器、人声效果器、耳机分配器;电子声门仪(2台含便携式);声卡;调音台;气流气压仪;存储服务器;三维电磁发音测量仪等。
综上所述,厦门大学语言学实验室是一个集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重要平台,通过其在语言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合作,为推动语言学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