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文兴”中文拔尖基地读书会 | 李盛尧:引读《苏轼诗集》(三)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9日 访问次数:

2025年4月27日12:40-14:30,由李盛尧老师主持的“古代文学与中国古典学”板块的新一期读书会在南光楼102-1如期开展,本次研讨会围绕《苏轼诗集》展开。

本次读书会由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刘锦正同学与2023级汉语言专业的郭玮豪同学共同领读,分享《出峡》《竹叶酒》《次韵水官诗》三首诗的读后收获。

刘锦正同学从《出峡》开始此次读书会,先点出此诗虽为“出峡”之名,却主要写出峡之前的见闻,接着结合历代注释对每句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尤其在典故方面,刘锦正同学指出“宣尼古庙宇”一句有不少学者质疑此处并非与孔子有关,有待考证。李盛尧老师提示《出峡》与先前所提及的《入峡》体裁不同,《入峡》为排律,而《出峡》则为古体。“入峡喜巉岩,出峡爱平旷”表现出无往不可的旷达情怀,是典型的苏轼表达。“入峡”“出峡”在形式上并列,但在逻辑上则并非并列:出峡为主、入峡为辅,入峡是出峡的陪衬,此即所谓“以宾形主,双起总顿”。此外,如《大雅·崧高》《迢迢牵牛星》等也都采用的类似的起法,可与《出峡》相参看。“鱼多客庖足,风顺行意王”一句虽没有运用点出逻辑关系的虚词,但仍然通过“一句中分”的形式表达出了“鱼多”与“客庖足”、“风顺”与“行意王”之间因果关系。文学史上,最早频繁运用这一句法的诗人当属谢灵运,“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等皆为典型。

接着,郭玮豪同学讲解《竹叶酒》一诗,在分享自己对注解的理解和看法时补充了诗歌的写作手法与背景。首先,对于“竹叶酒”,郭玮豪同学认为此处已抽象为文化符号,与“杜康”被称为美酒是类似形式。从“惟余竹叶在,留此千古情”一句,郭玮豪同学进行深度补充,分析苏轼诗中的今昔对比手法,通过时间线收束的方式消解生命有限的消极表达,将诗作情感转向豁达。李盛尧老师说明,此处即变与不变的对比书写,与“人面桃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针对《竹叶酒》,郭玮豪同学扩展开,分享了对于咏物诗、咏物词一类的看法与总结,梳理历时层面的发展脉络,并借王沂孙的《天香·龙涎香》与苏轼的《竹叶酒》进行历时层面的对比。首先,郭玮豪同学分享宋人咏物词可分为摹刻咏叹寄情致型、物之离合不定型、兴体线索抒情型、朦胧寄托影射型等几类。李盛尧老师补充,咏物就是根据物发散联想,一是根据相似性用于比喻等,还有一种是线索抒情,根据相关性进行创作。接着,郭玮豪同学讲解《天香·龙涎香》的内容,并说明与《竹叶酒》的相似处。李盛尧老师点出,在《天香·龙涎香》的上阙中,龙涎香由海中采得的“铅水”制成,点燃之后又与“海天云气”非常相似,这种首尾循环的结构与《竹叶酒》中的“楚人汲汉水,酿酒古宜城。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四句很是接近。

在后面的部分中,郭玮豪同学也简要介绍了《次韵水官诗》的基础内容。本次读书会中,刘锦正同学和郭玮豪同学精彩详细的讲解让同学们专心聆听,收获丰厚,李盛尧老师适时做出点评,指导同学们读苏轼诗要结合前人作品,进行对比理解。此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氛围融洽。


图/文:王毅璇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