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张曦:后期张爱玲的写作、历史与修辞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2日 访问次数:

10月17日晚,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月刊》资深编辑、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张曦老师应邀来到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在南光一102-3教室作了题为“后期张爱玲的写作、历史与修辞”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文系“海洋文学与跨域文明研究”团队主办,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以及张爱玲文学爱好者,现场座无虚席。

张曦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与20世纪40年代上海文学研究,兼具学术视野与编辑经验。她从“后期张爱玲”这一概念切入,指出国内学界长期存在“腰斩张爱玲”的倾向,将其创作生命局限于大陆时期,而忽略了她自1952年离开上海后,在港、台、美等地长达44年的写作历程与文化实践。张曦认为,这段“去国时期”不仅是张爱玲个人文学生命的延续,更是理解她如何跨越地域与政治边界,持续参与汉语文学建构的关键。

讲座以时间为轴,细致梳理了张爱玲接受教会学校教育、在香港大学求学,到上海沦陷时期以《紫罗兰》《万象》为阵地迅速崛起的早期历程。张曦特别指出,尽管被误读为“大东亚女作家”,张爱玲在经济与精神上始终保持独立,其都市叙事既不同于新感觉派,也超越了遗民家庭的伤逝情结。

关于1949年之后的张爱玲,张曦重点分析了她在政治语境转变中的写作策略与身份选择。张曦指出,张爱玲的写作始终与地缘政治、文化翻译和接受语境密切纠缠。她虽受美国新闻处支持,却未能像林语堂、赛珍珠那样顺利进入英语世界,其冷峻的现实风格与西方对“东方”的浪漫想象格格不入。

20世纪70年代后,张爱玲通过夏志清、夏济安等人的推介,重新回归华语阅读视野。张曦以《小团圆》《色,戒》等晚期作品为例,强调宋淇、邝文美夫妇在其后期文学生涯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张爱玲晚年文风趋于平淡通透,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文学自觉。

讲座结束后,现场听众围绕张爱玲作品长期流行的“密码”、神经症倾向、风格流变、情感症候以及她对港台作家的影响等问题,与张曦老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整场讲座不仅拓展了“后期张爱玲”的研究路径,也展现出文学史书写中那些未被充分讲述的“文学之外”的复杂线索。

此次讲座为厦门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文化周”学术活动之一,在跨域、跨语境的文学研究视野下,为张爱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与话语空间。

文/李婷文

图/刘月悦

责任编辑/张耀娟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