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走向深蓝,讲好中国故事——福建新海洋文学学术对话系列活动在厦门市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馆区二楼电影阅读空间顺利举行。福建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小说家杨少衡,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原一级巡视员,省作协主席陈毅达,《文艺报》副总编李朝全,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陈冬梅围绕福建海洋文学的创作现状、时代特质与发展路径展开深度对话,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张惠娟主持活动。

活动现场,杨少衡结合个人创作经历,分享了长篇小说《深蓝》的创作历程。他谈到这部作品以深海养殖为切入点,串联起现代生态发展与抗战历史记忆,强调海洋文学创作应兼具空间感与历史感,将地域叙事置于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中。 陈毅达从创作主体视角出发,提出海洋文学需突破传统叙事局限。他指出,当前中国海洋文学创作仍显薄弱,作家们应聚焦海洋领域的“实体生活”,在全球化视野下平衡地域特色与人类共通情感。他强调,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与海洋文化的持续建设,是催生优秀海洋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未来海洋文学有望成为新时代文学书写的重要领域。李朝全在发言中系统阐释了“新海洋文学”的时代内涵。他认为,福建率先提出这一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创新价值,其 “新 ”体现在三个维度:立足新时代的发展背景、秉持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创作理念,以及具备全球化的开放视野。他特别指出,福建拥有海上丝绸之路、闽台文化渊源、侨乡历史等独特资源,为海洋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未来必将有海洋文学经典作品斩获重要文学奖项。陈冬梅从评论视角切入,提出近年来福建海洋文学实现了从“借海洋为背景”到“以海洋为主体”的叙事转型,杨少衡的《深蓝》、陈毅达的《海边春秋》等作品将海洋融入权力结构、历史变迁与个体命运之中,形成了兼具在地性与普遍性的审美范式。

活动最后的提问交流环节中,听众们踊跃发言,普遍认为四位嘉宾的分享为当代海洋文学创作提供了全新思路,海洋文学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文学创作新领域,有望在福建作家的持续耕耘下形成新的文学浪潮。

本次活动是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福建省文学院、厦门市图书馆联合举办,此次活动不仅系统梳理了福建海洋文学的创作成果,更明确了海洋文学的发展新方向。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福建作家应立足山海资源优势,继续在文学的深蓝中破浪前行,共同书写属于福建、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海洋华章。
图/杨杨圣美
文/丁思璠
责任编辑/吕凤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