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厦门市文联大厦二楼报告厅座无虚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尹学芸以《罕村与埙城》为题,与厦门作家、文学爱好者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学创作的深度对话。

“有些人会感受雨,而其他人只是被淋湿。”讲座伊始,尹学芸引用鲍勃·迪伦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作家应有的敏感与自觉,鼓励写作者要做“感受雨的人”,主动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而非被动接受表象。
“差异性产生文学”是尹学芸贯穿整场讲座的核心观点。她以自己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两个文学地理符号“罕村”与“埙城”为例,揭示了城乡差异如何成为创作的源泉。“罕村”三面环水,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路,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村民特殊的生存智慧;而“埙城”作为城市象征,则承载着现代人的精神漂泊。她认为,城乡之间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正是文学叙事张力的来源。作家应当深入自己所处的环境,把握其特质,才能写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在创作方法上,尹学芸坚信“作家一辈子都在沙砾中寻找珍珠”。她以《毛姆传》中的细节描写为例,探讨了艺术表现的限度问题。在人物塑造上,尹学芸更是提出“养人物”的观念。她认为,小说成功的关键在于让人物拥有自己的命运:“文学不仅要写人,更要写人物背后的东西。一旦跨过了从他者到自我的这道坎,你就能把‘他’的故事变成‘我’的故事。”

对于写作中常见的困境,尹学芸提供了独特的解决之道——将故事交予时间。她以自己的创作为例:《2005年的雪》搁置十年后,在2017年终于写成《望湖楼》。这十二年间,故事与她一同成长,最终找到了合适的表达方式。“当你写不下去时,不妨放一放。时间会给故事增添肉眼看不见的年轮。”
讲座最后,尹学芸鼓励写作者向生活学习语言。她生动地举了家乡的民间谚语——过早成熟的枣子值得警惕,正如人生过早的“红”也暗藏危机。这些源自生活的智慧,经过文学提炼,成为她小说中独特的表现力。
主持人徐小泓在总结中表示,尹学芸的分享使在座的听众感受到了文学如何从差异中生长,以及这种差异性呈现的矛盾与冲突、融合与秩序,希望在座的文学爱好者们都能做“感受雨的人,让心长出翅膀”,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文学瞬间。
本次讲座为“文学名家走进厦门”文学周系列活动之一,项目入选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厦门市作家协会共同主办,吸引了当地作家、批评家及高校师生近百人参与。
文/林初晴
图/厦门市文联
责任编辑/吕凤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