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河南大学近现代中国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联兴楼102会议室作题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边界、技术及可能性》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徐勇教授主持,李晓红副教授、李婷文助理教授及中文系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
陈平原教授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为其颁发“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为切入点,回顾了自身学术生涯。他特别提到了1980年代与钱理群、黄子平共同提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促成了学科格局的破旧立新;同时他以《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等兼具理论性与历史感的研究著作,树立了考察与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的经典范式。
针对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问题,陈平原指出作为具体的学者,没有能力独辟疆域,另树大旗,但不妨纵横驰骋,跨越假定性的学科边界。另外,从学术史乃至政治史角度,反省“作为学科的文学史”。他以“触摸历史”系列著作为例,强调了“史”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阐释了谈论历史而倚重省略号的明智。他以自己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及半部《未完的五四》为例,阐释其“文本中见历史,细节处显精神”的研究精神。对于文学史视野中的报刊研究,他介绍了报刊研究的学术成果,但同时也指出了沉湎于报刊研究会阻碍研究格局的发展。另外,他鼓励文学研究者多先学几门学术技艺、工具,再来研究和写作论文。他还分析了研究大学的重要性,指出新文学必须和新教育同行,所以研究文学史必须先研究教育史。
面对数字时代的发展,陈平原把图像、声音纳入研究中。他把“今天的短视频”类比为“过去的报章”,认为新媒体既带来信息过载的挑战,也为学者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但他提醒,文学研究需警惕“见物不见人”的陷阱,若仅追求技术操作而忽略人文情怀,学术将失去灵魂。在回应“五四精神如何继承”时,陈平原呼吁学者保持介入现实的勇气:现代文学学科的魅力,在于经典化与战斗性并重。若将鲁迅研究做得与李白研究一般精细,却失去回应时代的能力,便是本末倒置。陈平原还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文化震憾”的社会心理变迁。针对全球化受挫的现状,陈平原指出“国际视野不能仅指欧美”,需拓展与东亚、俄国的学术对话。他认为冷战时代学者“推心置腹的对话”已难再现,但强调“道不同更需相为谋”的学术襟怀。
在交流环节,就师生提出的“文艺研究如何面对纸媒衰微、新媒体兴起的时代”问题,陈平原指出,他在研究中对图像、声音的关注正是为了应对新时代的发展,研究者的困难在于信息过载,而时代在变,研究者的学术眼光也应该有一种通达的改变。
讲座最后,徐勇教授总结道,陈平原教授作为“行走的学术史”,为我们提供了“大问题”和“小切口”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以及视野和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希望我们广大师生以陈平原教授为榜样,突破学科桎梏,开拓学科视野,练就敏锐的洞察力。

图/文: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