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季进:夏志清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0日 访问次数:

2025年5月8日上午,一场关于夏志清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学术讲座在南光一320顺利举办。季进教授作为主讲人,分享了对夏志清相关文献的整理成果与研究心得,为学界深入了解夏志清及其所处时代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新视角。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徐勇教授主持,中文系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

季进教授首先介绍了夏志清先生的生平及其重要著作。夏志清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自1961年出版以来,一直被视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夏志清的学术生涯始于耶鲁大学,他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文学训练,并深受“新批评”学派的影响。季进指出,夏志清的学术成就不仅在于他对西方文学的深刻理解,更在于他将中国现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学的语境中来加研究讨论,是海外学界与华语学界互动的典范。

夏志清作为知名学者,其学术生涯与文学贡献影响深远。讲座中,季进教授介绍了对夏志清与兄长夏济安的往来书信的整理与研究。整理工作自2014年8月开始,由季进教授协助夏师母王洞女士开展,历时五年完成。这些书信涵盖了从1947年底夏志清赴美求学到1965年初夏济安病逝的十八年时间,总计663封。信中内容丰富,不仅记录了兄弟二人的生活点滴,更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季进教授提到,书信的整理工作历时五年,最终以《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的形式出版,分为五卷,总计120万字。这些书信的整理不仅具有学术史的意义,更在情感史、生活史和个人史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揭示了夏济安的复杂情感经历,还原了“普夏论争”的历史细节。

季进教授还着重介绍了夏志清在耶鲁时期的英文论文,突破了学界既往以中文文献为主的惯性路径。这些论文涵盖了诗歌、小说、史诗、戏剧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夏志清深厚的西方文学素养与新批评方法的训练。季进指出,夏志清的博士论文《乔治·克拉伯的批评研究》虽然在当时并未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对克拉伯诗歌的深入分析和评价,展现了夏志清独特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

除了书信和英文论文,季进教授还提到了对夏志清的未刊佚文、日记和友朋书信的整理工作。这些文献资料为研究夏志清的学术思想和个人生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在未刊佚文方面,季进教授介绍了夏志清的两篇重要未刊手稿,并特别提到了夏志清与颜元叔之间的学术争论,以及他对《五烈士之谜》的翻译和出版工作的关注,这些都体现了夏志清在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态度和对文学传播的热忱。而夏志清的日记以及与友朋的书信往来,同样具有研究的巨大价值。这些手稿与书信,不仅丰富了夏志清的学术形象,还揭示了其与钱锺书、张爱玲等学者的互动,为重建北美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谱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讲座的最后,季进教授总结了夏志清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文献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力,而夏志清的文献整理工作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基于此,季进教授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献整理工作。他认为,诸如此类的海外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可以推动海内外学者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在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的语境下,更为全面地考察现当代文学的经验与不足,寻求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与融合的可能性。

在问答环节,季进教授就“如何从文献学领域入手开展研究”“文献研究的意义”“学者的教育背景和学术立场是否相关”“对经典作家经典文本的文献研究如何摆脱重复”等问题与听众展开讨论。他指出,文献研究绝非是对历史文本的无意义启用,也不是简单重复已有成果,其核心价值在于为现有学术研究注入新动力,推动学术发展。他着重强调,学者应培养文献研究的“意识”,以挖掘文献背后的深层价值,为学术研究开辟新路径。

本次讲座不仅为听众呈现了夏志清文献整理的丰硕成果,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随着现场热烈的掌声响起,本次讲座圆满落下帷幕,其带来的学术启迪,将持续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与探索。



图文:林斯瑾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