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胡传志:宋金四大家与南北文学交流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0日 访问次数:

2025年5月12日晚7时,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胡传志教授做客厦门大学中文系,在南光122教室带来题目为《宋金四大家与南北文学交流》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中文系吴在庆教授主持,钱建状教授、龙成松副教授、李盛尧助理教授与中文系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

胡传志老师深耕宋辽金文学多年,他指出宋、辽、金政权虽呈南北对峙局势,南北文学却未完全割裂,南北文学同多异少,同属于中国文学。人员往来不断,民间人员流动、官方来往频繁,是南北文学交流的重要保障。胡老师由此选取辛弃疾、范成大、杨万里、元好问四位在南北交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文人来分析。

辛弃疾“少师蔡伯坚”,吸收了蔡词效法苏轼的特点,把北方的苏词传统带到南方。同时辛弃疾将北方豪杰的抗敌爱国情怀带到南宋,与南宋爱国主义传统合流,形成豪放词派,促进了南北双方词学交流和发展。范成大深入金国,在著述中多番回忆与金国接伴使的交往和使金见闻,宣传和扩大了北方文化在南宋的影响。杨万里曾担任接伴使、送伴使,在杭州至盱眙之间接送金国外交官。诚斋体以政治属性弱的特质在北地传播,被多位金国文人称道。元好问在文学创作之外,还投入大量精力从事史学著述、文献整理,如《中州集》以诗存人,保存一代历史与文化;《续夷坚志》弥补了洪迈《夷坚志》对北地的视角欠缺。以上述四位作家为代表的文人群体有力保证了文化未因政权分裂而断绝,为结束分裂、实现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基础。

讲座结束后,吴在庆老师肯定胡老师的研究发扬了“文史结合”的学术传统,建议同学们阅读诗歌的同时关注具体的历史情境。提问环节,同学们就地域对作家风格生成的影响、南宋文人的文化正统观念等问题向胡老师请教,胡老师逐一细致作答。讲座在学术讨论中圆满落下帷幕。



图文:仲皓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