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光炜老师在南光122做题为《当代文学史料两则》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徐勇教授主持,景欣悦助理教授与中文系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
程光炜教授以“材料改变叙述”为核心命题,指出这一学术现象虽当前仅在局部领域显现,但其对历史叙述的重构潜力不容忽视。他以苏联作家爱伦堡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为切入点,阐释该书如何通过个体记忆与历史细节的交织,在苏联引发对过往历史的重新审视,凸显文学史料的动态性对历史认知的深层影响。他进一步将视野转向中国文学场域,认为 20 世纪上半叶现代文学研究中,新材料与新版本的不断涌现持续推动学术范式更新,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当代文学研究。史料的发掘与再阐释,正是打破既有叙述框架的关键动力。
在具体论述时,程光炜教授结合具体案例深入讲解。他列举了丁玲、陈企霞主持对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批评事件。长期以来,在文学史的叙述中,丁玲等人常以“受害者” 的形象示人。然而,通过深入挖掘相关资料,程光炜教授发现了被隐藏的真相:当时他们也曾扮演“加害者”的角色。这一颠覆性的发现,极大地冲击了他们在文学史中早已固化的形象。另一个例子则与作家邓友梅有关。邓友梅曾对赵树理作品提出批评,这一行为与大众印象中作为“归来作家”的他大相径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归来作家”群体的固有认知。
谈及中国当代文学史料建设的特殊性,程光炜教授强调,相较于已形成历史定影的苏联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仍处于“未完成”状态。不过,他认为“材料改变叙述”作为一种探索路径,能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启发。他提到张均利用地方档案馆史料分析红色文艺接受情况的研究成果,强调当代文学材料建设还有很大拓展空间。对此,程光炜教授表示,当代文学深度介入社会活动,包含诸多复杂因素,研究时需要历史的距离。就像苏联学者对本国二三十年代文学史实的研究,在历史拉开距离后,才能更客观地阐述文学史。
在交流环节,就学生提出的关于没有作家年谱如何进行研究的问题,程光炜教授认为应先做具体的研究,然后才能进行全面的研究。讲座最后,徐勇教授总结到要正视历史的复杂性,既不能站在今天的角度,又要辩证对待历史。他特别强调,史料研究是当代文学研究的基石,唯有深耕学术史并结合文学批评的双重维度,方能构建更具说服力的历史叙述。
程光炜教授的此次讲座内容丰富、观点新颖,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和研究思路。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周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