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文兴”中文拔尖基地读书会 | 刘晓宇:《现代的诱惑》研读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 访问次数:

10月25日上午,中国语言文学系拔尖基地班于南光一102-3教室成功举办秋季读书会。本次读书活动聚焦海外汉学学者史书美教授的重要著作《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的中国现代主义》第一部分,由刘晓宇助理教授主持,2023级本科生刘锦正担任领读,多位本科生、硕士生积极参与研讨。

在领读环节,刘锦正系统梳理了本书第一章“时间、现代主义与文化权力”的核心内容,提炼出史书美的主要观点:在区域话语脉络中,达尔文与黑格尔所代表的线性时间观深刻影响了“五四”现代性的建构;该时间逻辑不仅赋予“五四”启蒙以合法性,也塑造了知识分子作为“中介者”与“启蒙者”的双重角色;而在跨文化语境中,线性历史观的引入却导致中国历史连续性的断裂,形成一种被动移植的现代性路径。

刘锦正进一步总结了史书美对“五四”知识分子自我定位机制的剖析:线性时间认知将中西差异转化为“时间落差”,这一方面支撑了启蒙叙事的展开,另一方面也为传统主义者批判现代性提供了逻辑依据,其二元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与西方帝国主义的认知框架存在潜在共鸣。

哲学译介过程中的悖论尤其凸显了现代性建构的复杂性。刘锦正以鲁迅对尼采思想的接受与转变为例展开分析:鲁迅早期推崇尼采“超人”哲学,至三十年代则转向批判其脱离大众的倾向。尼采学说既具“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现代性面向,又包含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洞察。与此同时,柏格森的时间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反现代性学说的引入,进一步加剧了理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五四”时期现代性内部所呈现的悖谬,正源于当时中国社会与西方早期现代化阶段的某种类比性,以及同时涌入的现代与反现代思潮之间的激烈碰撞。

“语言与文化权力”议题上大家讨论到白话文运动虽以民主化与平民化为目标,但其西化倾向并未真正弥合书面语与日常口语之间的鸿沟,新文学所建构的“大众”形象反而与现实中的大众产生疏离。刘锦正强调,这一洞见揭示出现代化不仅是思想转型的过程,更是文化权力重构的场域——知识分子通过援引西方话语获取文化资本,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经济、象征与语言资本。

在随后的讨论与引申环节,刘晓宇进一步阐释了史书美理论在“半殖民地”语境中的学术意义,并围绕全书三大核心观点展开批判性梳理。她指出,在时间维度上,单一的线性时间观存在学术争议,如黄子平提示《故事新编》中揭示了多重时间结构;在空间层面,史书美未能充分区分北京与上海现代主义的差异,其“乡村—城市—世界”的演进路径也忽视了半殖民地城市对乡村的结构性压制;在性别议题上,凌叔华与伍尔夫的文学互动可作为典型案例,折射了第三世界女性作家与第一世界读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呈现出殖民语境下女性主义的困境。

此外,刘晓宇也指出,作为离散学者,史书美虽推动了华语语系研究的发展,但其论述中隐含的分离主义倾向值得警惕与批判。史书美研究的价值,部分在于其内在的张力——她在解构中国“拿来”的现代主义的同时,其论述本身却难以摆脱西方中心意识的潜在影响,这一悖论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反思的契机。

本次读书会在浓厚的思辨氛围与学术共鸣中圆满结束。期待同学们在未来的读书会中持续交流、踊跃发言,以观点交锋激发更深层的学术思考与创新活力。


 文/郑品卉  

/刘晓宇

责任编辑/刘晓宇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