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下午,中国语言文学系拔尖班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板块第二次读书会于南光一102-2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读书会由胡行舟老师主持,2023级本科生钟润荷与贾悦然联手带来了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的艺术作品》与双翅目《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对读,数名拔尖班本科生共同参与了讨论。

胡老师在读书会正式开始之前点明了《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致敬意味,并着重强调分析了“灵韵”这一概念的内涵。
贾悦然同学从《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人物关系与小说背景入手,展开了对小说内容的介绍并在其中穿插了对于复制艺术的探讨,提出了“艺术品的无价之处在哪里”、“艺术品收藏家的心理是什么”、“当人眼分辨不出真假,艺术品的真假本身是否重要”等问题。在小说中,“真品”随着一系列完美复制品的产生而崩塌,而高超的“复制”技术甚至还改变了艺术品的原件,使所谓的“真品”不再成立。钟润荷同学对本雅明其人做了简单介绍,并以几个重要的命题为切口深入了对《机械复制时代的的艺术作品》一书所传达观念的思考。她将本雅明的 “光韵”内涵总结为四方面内容:一是艺术作品的原真性;二是观赏者与艺术作品间的距离感;三是艺术作品的历史感;四是艺术作品的礼仪或者膜拜功能。
“灵韵”到底是内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还是受当下复制成灾的环境影响才愈发为人所重视?胡老师将“灵韵”的四方面表现总结提炼为两大方面:一是独异性,艺术作品诞生所关联的历史背景、时空因素和物理操作锻造了其独一无二的气质;二是有距离的崇拜,艺术品作为“礼器”的前史使我们对它的神秘内核保持敬畏。在现代工业社会,复制艺术品走近平民,变得触手可及,我们欣赏艺术的距离感遭到破坏。然而,宗教膜拜的退场与无限切近于作品的新境况并不意味着“灵韵”的完全消失——在当下,对于艺术品的无功利欣赏依然存在,对艺术品的有距离的崇拜仍在某些场景中被坚守。
讨论环节中,冯源同学借助“内容距离”和“时空距离”两方面提出了自己对于艺术品中“灵韵”的概念中“距离感”的新看法;刘子墨同学针对“电影的革命性在于其使照相的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合一”这一观念表达了自己对“绘画艺术”与“摄影艺术”的疑问和思考;林莹婷同学谈及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光韵”,同时讨论了欣赏电影过程中的“反思性”问题;刘嘉艳同学从电影技术的发展方面回应了艺术作品中“审美崇拜”与“技术崇拜”二者之间的关系。胡老师将本雅明对于电影艺术的判断做了梳理,从作者所处年代的政治背景、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等因素重新审视本雅明对于电影的看法。与此同时,胡老师也启发同学们进一步探讨“灵韵”概念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意义并展望后灵韵时代新兴大众艺术的新可能。
本次读书会在师生的和谐交流中圆满落幕,期待未来同学们在读书会中踊跃发言,让新观点的碰撞迸发出更加灿烂的思维火花。
文、图/刘嘉艳
责任编辑/胡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