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星期日下午三点,中国语言文学系拔尖班中外文学与文论板块读书报告互评活动在南光楼102如期开展。本次活动是2025-2026秋季学期第一次读书会,由胡行舟老师主持,2022级、2023级拔尖班同学参与,以同学之间互相点评读书报告、分享读书心得为主要内容。

胡行舟老师按照阅读书目主题将同学们分成四组,通过组内互评+老师总评的方式,帮助同学们挖掘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不足,并深化对文学理论的理解。
刘嘉艳同学的《现代性的后果》和钟润荷同学的《论颓废》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现代化的种种问题。刘嘉艳指出,现代性是与传统社会断裂的社会运行机制,其核心动力包括时空分离、脱嵌机制与制度性反思,接着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对照阅读,提出原始社会秩序的建立是社会从混乱走向理性的必然选择。胡行舟老师肯定了刘嘉艳的研究思路,并鼓励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各个文化之间“断裂”程度差异对文化接受造成的影响。钟润荷敏锐地注意到颓废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现代经济与城市化导致人的异化与孤独,使个体通过颓废寻求逃避与短暂慰藉,因此颓废实际上与社会发展同属现代化的一体两面。在胡行舟老师的引导下,她得出了古人的忧郁与现代人忧郁的不同之处源于现代人内心终极价值的真空这一结论。
颓废在尼采看来是否就是一种自我矮化呢?冯源在读书报告《尼采的颓废:从“超越”到“轮回”》中透过表象,看到了这种“颓废”背后超越性和先进性。尼采塑造的“超人”并非简单的个人主义或权力意志,而是在挫折与痛苦中以生命的自我创造与扩张的姿态凸显伟大;“永恒轮回”通过对时间与存在的深入思考,强调了对过去无悔、对未来勇敢接受的态度,是一种超越虚无的力量。在翁易琳同学的读书汇报《审美距离与悲剧精神》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尼采从痛苦的世界中解脱出来的方式是以审美态度对待人生,以形式美的纯粹享受与现实世界拉开距离,体验生命的美与崇高。
姚辛夷、贾珂琪、张雅净三位同学分别阐述了与经典、修辞学、媚俗艺术相关的文学理论的理解。姚辛夷在书评中将哈罗德·布鲁姆衡量经典作品的标准总结为审美的自主性、崇高陌生性与影响的焦虑三个方面。“审美的自主性”即反对文学服务于政治、道德等外在目的,主张从美学价值判断作品;“崇高陌生性”具体表现为作品的原创性与不可同化性;“影响的焦虑”指后辈作家在与前辈竞争中通过误读与重构实现创新,形成文学传统的延续与突破。贾珂琪在《文学会杀人吗?》一文中着重区分了作者与叙述者的概念,作者通过在文本中创造“第二自我”叙述者实现真实自我的隐退,叙述的客观性则通过“杀死读者”(语言节制)或“创造读者”(预设共鸣)实现。张雅净以短剧为切口,剖析媚俗艺术背后的现代消费主义与文化工业逻辑,这种高度套路化的生产模式通过放大其中“奢侈”、“富裕”以及“颓废”要素满足人们的幻想,形成短暂快感与持续空虚的循环。
读书会的最后,胡行舟老师指出,同学们的写作需更加注重逻辑的严密性,避免碎片化和泛泛而谈;除此之外,鼓励从个人视角与独特角度切入,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学术表达的个性与深度。
经过长达三个小时的思想碰撞,同学们具体分析了各自论文的优劣,明确日后论文写作的改进方案,更借此提高理论认识深度,激发学术研究兴趣。同时,我们期待有更多对文学评论感兴趣的同学踊跃参与读书会,发表独特的见解。
图/文:贾珂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