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文兴”中文拔尖基地读书会 | 刘晓宇:读《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7日 访问次数:

2025年4月19日,伴随鹭岛阵阵春雷习习春雨,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在厦门大学南光楼102教室举行。本次读书会聚焦陈平原先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主讲人冯源同学通过深入解读,带领参会者穿越时空,探寻1898 - 1927年中国小说从古典迈向现代的关键历程,在叙事时间、角度、结构等维度上的变革与发展。

陈平原先生在书中以叙事学为独特视角,深入剖析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冯源介绍,这一研究将时间锁定在1898 - 1927年,此阶段承载着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使命。研究方法巧妙结合形式分析与文化背景,强调“形式革命”是内容与形式的协同变革。

在叙事时间演变的讲解中,冯源举例,古典小说多采用连贯叙述,像《左传》虽偶有倒叙,但整体依循线性时间推进故事。随着西洋侦探小说传入,倒叙技巧被引入中国小说。不过,新小说家仅将其用于“开局突兀”,未能深入挖掘。而“五四”作家则实现创新,借助倒装叙述营造情绪张力,例如鲁迅《故乡》,借今昔对比渲染主观情绪,突破传统叙事时间模式,开启多样化叙事时间的大门。部分作品更受心理学影响,出现交错叙述,如冯至、陈翔鹤等作家的作品,时空处理愈发复杂,展现出符合心理真实的非连贯性叙事。

叙事角度方面,中国传统小说倾向全知叙事,说书人腔调是其显著特征。但随着现代读者对叙述真实性产生怀疑,限知叙事逐渐兴起。新小说家时期已出现限知叙事的尝试,如第一人称写游记等。“五四”时期,限知叙事进一步发展,从第一人称限知叙事起步,后因情感单调等问题转向第三人称限知叙事,通过精准把握视角转换,避免全知叙事带来的虚假感。同时,限制叙事还体现了从自我倾诉到自我反省的转变,“五四”作家借此审视思考者,展现出更深刻的文学内涵。

在叙事结构演变上,新小说家受叙事传统、读者猎奇心理等因素影响,重视情节,景物描写多为套语,缺乏个性;心理描写虽有进步,但未成为结构核心,反而是大段政治议论冲击了以情节为中心的传统结构。“五四”小说家则发生显著变化,追求意旨深邃,关注平民日常生活,挖掘内心世界,从注重事实转向注重风格,受西洋小说影响,淡化情节,推动小说结构重心向“心理化”“诗化”转移。

冯源同学分享后,刘晓宇老师针对本书做了进一步延申,深入带领同学们探讨本书学术价值与带给同学的创作启示。《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作为陈平原先生的博士论文,对于同学们学术研究以及论文写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刘晓宇老师总结了三点启发:论文写作过程应有问题意识,不妨“小题大作”;注重论文理论框架;不把论文当成教科书,敢于在写作过程提出肯定性结论。同学们也针对本书中提出的观点进行热烈讨论,陈平原先生写作此书时,正处于“范式转型”的时代,而如今“新大众文艺”方兴未艾,新媒介新写作涌现,处于“新范式转型”时代的我们,也应当把握时代脉搏,做“值得做”且“有能力做”的选题,不吝锋芒奏响属于我们的时代之音。

本次读书会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通过对陈平原先生著作的学习,同学们对中国小说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文学鉴赏与创作方面深受启发。此次活动为大家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平台,有力推动了文学研究与阅读的发展。未来,相关主题的探索有望持续深入,为同学们带来更多思想盛宴。


图/文:贾悦然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