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星期五晚七点半,中国语言文学系古代汉语文学拔尖班读书会在南光楼102如期开展。本次《论语》共分为“同学领读”、“老师讲解”、“师生讨论”三大部分展开,由刘子立老师主持,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刘锦正同学主讲,分享自己阅读《论语·公治长篇》的收获。
《论语·公治长篇》集中呈现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其道德评价体系。刘锦正同学通过“原文细读-历代注疏-当代阐释”的三维分析法,系统梳理了孔子对公冶长、南容等弟子的差异化评价极其原因。他指出,孔子对“仁”的评判并非僵化标准,而是结合弟子个性特点与社会实践灵活展开的动态衡量——例如子路与冉有同问“闻斯行诸”,却得到不同的回答,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此外,刘同学强调研读经典需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简单化接受历史注疏对人物品格的定论。
在讲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这一段时,刘子立老师引导同学们根据学者对句中“材”字含义的多重解读展开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无所取材”这句话是孔子在特定情境下的笑谈,还是借“材”喻“自我裁制”,亦或是孔子对子路的批评?郭玮豪同学认为,这里的“材”就是“木材”,是孔子在打趣子路,以活跃现场的教学氛围,侧面展现出孔子和学生间的温情。刘子立老师对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表观点的态度表示赞赏。
在最后的讨论环节,师生聚焦“雍也仁而不佞”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孔子既认可冉雍“可使南面”的治国之才,又直言其未达“仁”境,将“仁者”称号授予争议人物管仲。这一矛盾引发了对于“仁”之本质的热烈探讨——究竟是要以内在德性修养为圭臬,还是需外化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社会贡献?针对同学们的多元解读,刘子立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尊重传统注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语境进行辩证思考”,鼓励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框架。
经过长达两个小时的思想碰撞,同学们不仅领略了《论语》承载的厚重和思想深度,更懂得了“常存质疑、敢于求真”的治学态度,收获颇多。《论语》是中国浩瀚文化典籍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我们反复品读鉴赏。同时,我们希望有更多对古代典籍感兴趣的同学踊跃参与读书会,发表独特的见解。
图/文:贾珂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