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8日19:00,中国语言文学系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读书会在南光一102教室召开。本次读书会由厦门大学中文系胡行舟老师主持。在胡行舟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分成不同的组别,分享自己阅读书目的感受和书评写作思路,并进行小组内部的互评。现场气氛热烈,发言积极。
首先,钟润荷同学分享了自己阅读尼采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一些思考,阐释了对她而言最有冲击力的永恒轮回学说。胡行舟老师对永恒轮回学说进行了补充,解说了尼采这一观点的三层含义。针对同学们读书报告如何从小处出发的问题,胡行舟老师给出了细致的解答,提出了参考期刊的方法,同时对同学们读书报告的引用规范加以强调。
关于尼采的讨论使得同学们的思维活力空前迸发。随后,其余同学依次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报告。对于李嘉媛同学的《本雅明眼中波德莱尔的气质》一文,同学们就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绵延”和“震惊”进行讨论。李嘉媛同学认为“绵延”具有存在主义的意味,而“震惊”则是“绵延”的现实化。胡行舟老师就这两个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分享了自己不同的理解,并补充了我们现实生活中“震惊”的例子。关于林斯瑾同学的《当“审美艺术”被作为出路——读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同学们讨论了马尔库塞的爱欲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在胡行舟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还将对于相关理论的思考延伸到当下,并对AI发展对工作的取代、对无意义工作的处理和社会内卷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
接着,大家把目光移向了冯源同学的《现代性与先锋派:从“质疑地从众”到“从众地质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评论》。冯源同学阐明了“古代”和“现代”的分裂并指出了先锋派面临的困境,同学们就这几点展开了积极讨论,胡行舟老师则进一步揭示了现代性的内涵,并结合同学们的创作指出当先锋变成固化规则时的消极影响。接下来,对于林莹婷同学的《<理想国>中的正义论》,同学们就柏拉图正义论中的性别观点与公民潜能观点展开探讨,对于柏拉图的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最后,针对林宸羽同学的《社会性别的多重特征——读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林宸羽就巴特勒的身份建构的观点提出质疑,胡行舟老师在给予解答的同时补充了巴特勒的表演性理论,引发了同学们对于社会关系中角色扮演问题的思考……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与交汇中,在一场场充满哲理的对话中,同学们的思维水平与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最后,胡行舟老师指出,通过分享读书报告撰写思路、开展讨论,可以让同学们对原著有更为深刻地把握,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以在读书报告上互相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同学们纷纷表示在此次的读书会上得到很大启发,收获满满,今后也会保持对阅读的热情,深刻钻研,致心学术。
文/图 张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