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住人心,照见去处 ——著名作家蔡崇达走进厦门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访问次数:

10月17日晚,来自社会各界的文学爱好者齐聚厦门市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馆区报告厅,聆听著名作家蔡崇达题为“文学的去处”的讲座,展开了一场有关写作与人心的深度交流。

主持人何况用“销量”“奖项”和“故乡”三个关键词向听众们介绍蔡崇达。自2014年出版以来,《皮囊》的销量已突破600万册,在纸质阅读式微的当下,这样的成绩堪称奇迹。但比起市场热度,蔡崇达更以创作的广度令人惊喜——他不仅写散文、小说,也涉足儿童文学。2024年出版的《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于今年七月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展现出他在不同文体间自由切换的能力。然而,无论作品形式如何变化,支撑他写作的始终是那片闽南的土地。方言、信仰与海风共同构成了他的文学根脉,他凭一己之力让“东石镇”从地图上东南角的一隅,成为了中文世界的“原乡”。

发言伊始,蔡崇达就自称“闽南野生作家”。站在家乡的土地上,他才能真正地“说说心里话”。简单热场后蔡崇达以“作家是人心宇宙的科研人员”开启了他关于文学本质的思考——作家的使命,是在时代的迷雾中追赶、探寻、照亮那些被遮蔽的人心。谈及当下文学的困境,蔡崇达坦言:“我们正处于一个人心悬空的时代。”严肃文学销量的下降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的危机是读者在阅读中带着失望与怨气——而那种怨气恰恰说明他们仍怀有期待,文学应承担起“托住人心、停止下坠”的任务,重建人心的秩序。

在此观点的基础上,他回顾了自己三部代表作的不同探索。《皮囊》模糊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以最平实的叙述抵达最深的情感;《命运》以诗歌的语言表达宿命与温情,回应时代的需求;《草民》的写作则经历了从“精致的俯瞰”向“贴地的凝视”的艰难转变,力图触达人物的根部与力量。通过“故乡”三部曲的书写,他已经穷尽了回望与“托底”的工作,创作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进一步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一点照向未来的光亮。

接下来的自由提问环节中,教师、学生、文学爱好者等各类听众踊跃发言,就文学的可能性、写作的建议等问题请教蔡崇达。蔡崇达一一进行了详尽的回答,幽默中不乏灼见。他认为,目前文学的困境在于形式与内容的双重桎梏——写作套路化导致僵化,但倘若只是为了反套路创新,又很容易陷入“为先锋而先锋”的形式主义。“真正的创新,不是盲目的颠覆,而是找到准确的形式,让文字重新与生命碰撞。”他鼓励写作者要与外部世界发生真正的对话。

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厦门市图书馆共同主办,是“文学名家走进厦门”文学周系列活动之一,项目入选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活动有效推动了文学资源落地厦门,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文/郑品卉 崔鑫怡

图/厦门市图书馆

责任编辑/吕凤楠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