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厦门大学“中国文学文化周”开幕式暨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揭牌仪式在厦门举行。
揭牌仪式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逸群,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东河共同为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揭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向伟宣读了中国作协关于成立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的批复。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聘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徐勇为研究中心主任。开幕式和揭牌仪式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黄宇霞主持。2025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学术活动周、中国小说学会第15届(厦门)年会、“文学名家走进厦门”文学周等活动同期开展。
吴义勤在讲话中表示,2023年以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牵头,与全国高校深度合作,已先后在江苏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成立了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此次中国作协在厦门大学揭牌成立第六个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也是在东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研究中心,将依托厦门大学优质的学术资源与人才队伍,集中力量追踪、研究新时代文学。他强调,要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研究系统性与学术性;保持开放性,推动研究成果进入课堂、论文、网络与新媒体;发挥阅读引领作用,依托高校优势营造文学氛围,带动全民阅读。
张宗益表示,学校将依托中国作协优质的文艺创作资源,全面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强化中心建设,为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与智力贡献。
李东河表示,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学术活动周自2014年创立以来,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推动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创新发展。今年的学术活动周聚焦新时代海洋文学与文化,既是对福建海洋文化强省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闽派批评”立足地域特色、深化全国性学术对话的重要实践。
福建省文联原主席、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帆表示,源远流长的福建海洋文化为“闽派”文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创作资源。面向未来,“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定当赓续传统,奋楫争先,为文艺与批评的持续繁荣提供源头活水。
会议期间,主办方还推出了一场主旨发言,举办了王尧长篇小说《桃花坞》研讨会、期刊编辑与福建作家批评家交流会、福建新海洋文学作家作品研讨会、福建新海洋文学学术对话等系列活动。
在王尧长篇小说《桃花坞》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桃花坞》通过对江南文化与地方传统的再现,回应了当下文学如何在地方性中发现普遍性的问题,体现了新时代文学“从地方出发走向世界”的文化姿态。与会专家还将王尧的创作视为学术与创作双向融合的典范,认为他既是文艺批评的重要学者,又以创作实践印证学术思考,成为“批评—创作融合”的现实样本。研讨会最后,王尧谈到,写作《桃花坞》并非出于任务心态,而是出于对历史与文化的再思考,他希望通过虚实结合重现抗战时期师生家族的精神传承,让小说在故事、思想、人文关怀与语言之间保持平衡,让汉语重新获得尊严与诗性。
活动期间,“文学名家走进厦门”文学周活动火热开展。10月18日,阎晶明、毕飞宇先后在厦门大学开讲,吸引了近七百名在校师生的热情参与。与此同时,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尹学芸、副主席张楚,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蔡崇达在厦门市文联大厦、厦门市图书馆开设文学讲座,打破优质文学资源的地域壁垒,让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唐芊尔)
原文链接:https://app2.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f17e3dc61fd242bea2eb12a0f32922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