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文

文艺报: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揭牌仪式暨系列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举办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访问次数:

揭牌仪式现场

10月18日,“走向深蓝,讲好中国故事”——2025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学术活动周暨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揭牌仪式在福建厦门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出席并讲话。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东河,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帆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向伟、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逸群等出席。刘勇、王尧、王彬彬、罗岗、李遇春、何平、武新军、张学昕、周新民、周维东、罗宗宇等专家、学者参加。揭牌仪式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黄宇霞主持。

吴义勤讲话

吴义勤在讲话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作协近年来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和方法路径,积极推动新时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和谐共进、两翼齐飞。2023年以来,中国作协积极整合各方面文学资源和研究力量,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牵头,与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有深厚传统和丰沛力量的全国高校深入合作设立“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共同推动和深化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国作协新时代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是中国作协成立的第六个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也是在东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研究中心,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为新时代文学研究与批评赋能;加强研究中心的政治建设、导向建设和能力建设,强化研究的系统性和学术性;保持研究中心的开放性,健全人才体制与学术传播机制,营造浓郁文学氛围,将研究中心打造成中国文学评论的专业平台和研究高地。

张宗益致辞

张宗益表示,厦门大学将依托中国作协优质丰厚的文艺创作资源,全面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强化中心建设,为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与智力贡献。

李东河致辞

李东河向中国作协对福建文学事业的认可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谈到,福建省文联将大力支持研究中心的建设,全力发展好“闽派”文艺与批评事业,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文学研究,培养福建省新时代文艺评论人才,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学繁荣发展的福建答卷。

南帆致辞

南帆表示,源远流长的福建海洋文化为闽派文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创作资源。面向未来,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应当赓续传统、奋楫争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纲领,为文艺与批评的持续繁荣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宋向伟宣读中国作协关于成立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的批复文件

仪式现场,宋向伟宣读了中国作协关于成立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的批复文件。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聘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徐勇为研究中心主任。

吴义勤、张宗益、黄逸群、李东河共同为中心揭牌

吴义勤、张宗益、黄逸群、李东河共同为中心揭牌。

参加揭牌仪式的还有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联、厦门大学、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文联的相关同志及闽籍评论家、作家等。

“新时代与新海洋文学”学术研讨会现场

揭牌仪式后举行了“新时代与新海洋文学”学术研讨会。17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文学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新时代文学与中国式现代化”“新海洋文学与新时代文学”等议题作主旨发言。会议由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林秀美主持。

大家表示,在海洋强国战略迈向纵深、文化自信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新海洋文学”作为新时代文学的重要生力军,正迎来题材拓展与价值重塑的关键契机。深入探讨新海洋文学与新时代文学的内在关联,厘清其在当代文化体系中的定位,不仅为新时代文学研究补充了海洋维度的理论养分,也为创作者挖掘海洋题材、讲好中国海洋故事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

《桃花坞》学术研讨会现场(王泓烨 摄)

当天下午,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举办了王尧长篇小说《桃花坞》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崔庆蕾和福建省文学院院长曾念长主持。

吴义勤表示,作为一部非典型性的抗战小说,《桃花坞》的出版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小说以知识分子视角书写了抗战给人的生活和精神带来的影响,展现了普通人的生命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王尧在小说中赓续了《红楼梦》的家族书写与《围城》的知识分子传统,生动描绘出众多抗战时期的人物形象,细腻表现了苏州的文化生活与人情百态,每一个细节都饱含文人气息。小说所呈现的艺术品质、思想内涵以及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都非常值得总结与讨论。

林秀美表示,《桃花坞》是一部扎根历史、映照时代的诚意之作。小说以抗战时期的苏州桃花坞为舞台,通过方家、黄家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变迁与精神求索,细腻勾勒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与成长史。希望借助研讨《桃花坞》的契机,重新呼吁批评与创作的整合,推动更多的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介入文学创作的现场,用文艺的形式连接中外、沟通世界。

与会专家们认为,《桃花坞》以诗意的抒情勾勒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抗战烽火的精神成长轨迹,显示了家国大义在民族危亡年代的激荡回响,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分量。王尧表示,他在《桃花坞》中尝试将故事、思想、文化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把自己对现代思想史、知识分子命运的许多思考交织在一起,把历史、当下和未来交织在一起,通过这样一个时空来表达在民族存亡之际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书生意气和儿女情长。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期刊编辑与福建作家批评家交流会、福建新海洋文学作家作品研讨会、福建新海洋文学学术对话系列活动、“闽派批评”讲坛暨文学名家系列讲座等多场论坛和交流活动。活动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文联、厦门大学、厦门市文联联合主办,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福建省作协、福建省文学院承办。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微信编辑:王泓烨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tSBzlvU7FLUx4yqvuNKKQ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