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玲

文章出处:中国语言文学系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2日 访问次数:



一、个人基本情况:

性别:女,

籍贯:湖南省桃源县

学历:1993年—1996年,就读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1年—2004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戏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职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通信地址: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361005

邮箱地址:yhl9999@126.com


二、专业领域:

(一)开设课程:

本科课程:古代文学史(元明清)、中国戏曲史、戏曲欣赏、戏曲创作、戏曲名作导读、京剧欣赏、《牡丹亭》导读

研究生课程:昆曲研究  中国戏曲史  专题


(二)科研项目: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江南家族文化和昆曲艺术》(11YJA760085)

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明清文士戏曲编刊活动研究》(17YJA760069)


(三)研究方向:

中国戏曲、戏曲理论、性别研究



三、科研成果:

(一)著作:

《戏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研究》(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明清江南望族和昆曲艺术》(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

《明史˙文苑传笺证》(合著,本人撰写28万字)凤凰出版社2012年出版;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史》(合著,本人撰写16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

(二)代表论文:


研究家族戏曲活动的论文:

1.《从江南望族看昆曲的文化生态——兼谈昆曲衰落的原因》,《戏剧艺术》2017年第3

2.《明清浙江家族祭会演剧考论》,《戏剧艺术》2015年第1

3.《论江南家族文化与曲艺术的互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4期;

4.《明清江南宗族祭祀演剧及其文化功能》, 《戏曲研究》第九十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8月;

5.《论明清戏曲创作的家族性》,《戏曲艺术》2015年第1

6.《论家班主人对曲发展所作的贡献》,《艺术百家》2004年第3期;

7.《论家乐对梨园戏的影响》,《文艺研究》2004年增刊“福建戏曲研究专刊”;

8.《从明清家班的历史经验看当下曲的保护和发展》,《戏剧》2005年第1期;

9.《论晚班家班兴盛的原因》,《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

10.《晚明余姚孙氏、吕氏世家戏曲活动考述》,《艺海》2005年第6期;

11.《晚明绍兴张氏世家戏曲活动考述》,《“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会议论文集》,中华书局20057月;

12.《明清家班的艺术思想初探》,《艺术学科:读解与构建》(《艺术学》丛刊第2卷第1辑),学林出版社20061月;

13.《未刊行的清代家班演出本〈柴桑乐〉》,《中国昆曲论坛2005》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14.明清吴江沈氏家族曲活动考述(《沈璟暨昆曲“吴江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出版;

15.曹寅家班考论》,《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2

16《明清之际家乐演出北杂剧考论》 ,严相翼等编《中国东南方言与中韩文化》(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系列6), 韩国文化社,20132

 17.《明清浙江鄞县屠氏家族戏曲活动考论》, 《中国言语文化》创刊号  (韩国中国言语文化学会),20122月;

 18.《明清江苏私家曲藏初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19.《明清江浙“四礼”演剧活动考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第十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12月;



研究戏曲理论的论文:

1. 《写怨说的生成及其对明清戏曲创作的影响》,《学术交流》2000年第6

2.《我国二十世纪之初的悲剧理论》,《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6期;

3.《实用主义、民族主义和“欧化主义”——晚清戏曲改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戏曲艺术》2010年第3

4.《被忽视的尊体思想——论姚华的< 曲海一勺>》,《戏曲研究》第82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4

5.《论抗战时期的两种戏曲观》,《戏曲艺术》2013年第2期;

6.《论抗战时期的旧剧改革思想——以刘念渠<战时旧型戏剧论>为例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第九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12月;

7.《一场由易俗社引发的讨论和抗战时期的戏曲观》,《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第十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12月;

8.《建构以舞台为中心的戏曲美学体系》,《戏曲艺术》2008年第3期;



研究民间戏曲、曲艺的论文

1.《“货郎儿(1)”推考》,《艺术百家》2003年第3期;

2.《民间话语的表述和戏曲的回归之路——读〈四平戏传统剧目〉有得》,《戏曲艺术》2007年第1期;

3.《行吟于舞台与观众之间—记闽南民间剧作家林少鹏》,《福建艺术》2007年第2期;

4.《林少鹏的情感世界及其爱的哲学 ——当代民间剧作者研究之一》,《中华艺术论丛》第7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01月出版;

5.《对民间剧作家现状的思考-以福建林亚善先生为例》,《中国戏剧》2008年第11

6.《研究民间戏曲的珍贵资料》《徐州工程学院学院》(社科版)《徐州工程学院学院》(社科版)2009年第2 期;

7.《邵魁式和歌仔戏的“味道”—当代民间剧作者研究之二》,《戏剧文学》2009年第10期;



戏曲编刊研究:

1.  《对明清典籍编刊活动的考察——以李开先< 中麓小令>》为个案》,《南大戏剧论丛》2017年第2

2.《< 全明杂剧>的编刊及其影响》,《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6

3.< 全明传奇>及其续编的编刊和影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4



性别研究方面的论文:

1.《古代昭君戏的另一种解读》,《中文自学指导》2008年第5期;

2.《古代昭君戏的性别文化》,《戏曲艺术》2009年第2

3.《和亲剧的性别文化解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3


其他:

1.《明清写怨杂剧的艺术特色》,《艺术百家》2000年第4

2.《吴炳< 疗妒羹>赏析》,《名作欣赏》20092

3.《论< 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 “易俗社”卷的史料价值》,《戏曲艺术》201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戏曲、戏剧”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 

4.《点铁成金,推陈出新——陈仁鉴及其戏曲创作研究》,《中华艺术论丛》第20辑,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

5.《以史家之笔写儒臣之心——清董榕《芝龛记》解读之一》,《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4


上一篇:郑国庆

下一篇:李晓红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