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雄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4日 访问次数:


      

                                   

陈世雄教授(博士生导师),1944年生,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起)。1966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俄语专业。1982年获上海戏剧学院硕士学位,并分配到厦门大学任教。研究方向为戏剧理论、俄罗斯与欧美戏剧、闽台地方戏曲。198510月至19869月在列宁格勒大学进修,1991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1993年到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1998年秋至1999年春到莫斯科文化大学做访问学者。2003年赴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讲学,2005年赴台湾政治大学讲学。19901999年任中文系副主任。20022007年任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与艺术学研究中心主任。目前社会兼职有: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顾问、中国戏剧家协会导演艺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艺术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央戏剧学院特聘学术评审专家、解放军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华戏曲》编委、《福建艺术》编委、厦门市戏剧家协会顾问等。  

1983年由中国戏剧版社出版第一部专著《西方现代剧作戏剧性研究》。书中首先回顾了19世纪欧洲"新戏剧"的革新与探索,然后着重论述了契诃夫的心理剧、布莱希特的叙事体戏剧和荒诞派戏剧等现代西方戏剧流派的戏剧性问题。这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最早出版的外国戏剧研究专著之一,曾经产生较大影响。  

1989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苏联当代戏剧研究》一书,这是迄今为止国内仅有的一部研究当代苏联戏剧创作的专著。书中介绍了"解冻"以后到80年代苏联不同的戏剧思潮流派之争的论争,着重分析了关于《外来人》的论争和所谓"万比洛夫之谜"。莫斯科国际性权威戏剧刊物《戏剧》(театр)于199012月发表评介文章,肯定了这部书的价值。  

1994年出版70余万字的专著《现代欧美戏剧史》(国家教委青年基金项目成果)。该书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完备的一部现代欧美戏剧史,评介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主要戏剧流派和戏剧思潮,以及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文艺研究》和香港《大公报》发表文章,给予高度评价。  

1996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戏剧思维》打通戏剧学、思维科学、人类学等领域,论述了戏剧思维的形成、戏剧思维的方式与定势、戏剧思维的现代特征。该书于1999年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6年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合作者周宁教授)。60余万字的同名专著于2000年出版,该书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0年由鹭江出版社出版随笔集《莫斯科郊外的回想》,书中记录了作者19981999年访问莫斯科的见闻,描写了俄罗斯在金融风暴冲击下的种种社会现象。  

2001年起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世纪东西方戏剧的交流与互动》,2003年完成,主要成果为专著《三角对话:斯坦尼、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该书以文明的对话为框架,回顾了20世纪中、德、俄三国之间戏剧交流的历史,指出了我国戏剧界在学习、借鉴斯坦尼、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历史经验。该书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4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著《逃亡:布尔加科夫戏剧三种》(与周湘鲁合作)。  

2006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导演者��从梅林根到巴尔巴》,这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戏剧人类学》的中期成果,国内第一部欧美导演史论著。该书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80年代初以来,一直关注闽台地方戏剧,撰写了一系列评论本省当代剧作的文章,在歌仔戏研究中取得一批成果。2008年提出“闽南戏剧文化圈”理论,并和曾永义教授共同主编《闽南戏剧》一书。多次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戏剧研讨会,招收来自台湾、澳门的博士生多名。  

发表论文百余篇,论文分别获过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田汉戏剧奖评论奖和曹禺戏剧奖评论奖等奖项。  

主要论文有:  

《黑格尔论戏剧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戏剧艺术》,1982年第2  

《两种戏剧性初探》,《戏剧艺术》,1983年第1  

《试论布莱希特的真实观》,《戏剧艺术》,1985年第1  

《多样地把握本质与现象的艺术统一》,《文艺研究》,1985年第1  

《丁玲的戏剧观与戏剧创作》,收入论文集《丁玲创作独特性面面观》,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8月版  

80年代中期苏联戏剧界的思考与论争》,《戏剧艺术》,1988年第1  

《人的异化与现代西方戏剧的发展》,《文艺研究》,1988年第3  

《试论自然科学思维对现代戏剧思维的影响》,《戏剧艺术》,1989年第3  

《戏剧思维的三种基本方式》,《文艺研究》1989年第4  

80年代中国舞台上的苏联戏剧》(用俄文撰写),莫斯科国际性刊物《TEATP》(戏剧)1991年第2  

《阿尔布卓夫的创作个性》,《戏剧艺术》,1991年第2  

《本雅明美学与布莱希特戏剧》,《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2  

《马雅可夫斯基与现代戏剧》,《文艺研究》,1992年第4  

《论戏剧中的情节借用》,《戏剧艺术》,1993年第3  

《哲学思维对现代戏剧思维的影响》,《文艺研究》,1993年第3  

《原始戏剧思维及其当代变体》,《戏剧艺术》,1994年第3  

《木偶艺术论纲》,《文艺研究》,1995年第3  

《宗教思维与戏剧思维》,《戏剧艺术》,1995年第2  

《郑朝宗与“钱学”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5  

《电影思维和戏剧思维的互相渗透》,《艺术百家》,1996年第2  

《论戏剧场面的综合》,《戏剧艺术》,1996年第3  

《“悲剧衰亡”之谜》,《戏剧》,1996年第3  

《歌仔戏及其文化生态》,《戏剧艺术》,1997年第3  

《布尔加科夫戏剧的历史命运》,《戏剧艺术》,1997年第4  

《奥尼尔与布莱希特――20世纪西方剧坛上对立的两极》,载《尤金•奥尼尔戏剧研究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  

《大众化与精致化――台湾歌仔戏发展的两种趋势》,载《海峡两岸歌仔戏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7),后载于《戏曲研究》  

《布莱希特戏剧中的怪诞》,《戏剧》,1998年第4  

《伟大的综合溶汇――试论田汉的戏剧理想》,《戏剧艺术》1999年第1  

《皮斯卡托与布莱希特》,《戏剧》,1999年第3  

《瓦格纳的戏剧理论》,《戏剧艺术》,2000年第2  

《关于〈逃亡〉的札记》,《戏剧艺术》,2000年第5  

20世纪西方戏剧的政治化趋势》,《戏剧》,2001年第1  

《白银时代俄国戏剧与东方影响》,《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3  

《海峡两岸歌仔戏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国戏剧》,2001年第11  

《空间重构、文本新解与观演互渗――论小剧场戏剧的若干特征》,《戏剧艺术》,2001年第6  

《目连戏中的小戏》,《戏剧艺术》,2001年第6  

《试探海峡两岸歌仔戏研究中的十个问题》,《表演艺术》(台北)2001年第10期、第11期连载  

《焦菊隐“心象”说辨析》,《戏剧》,2002年第3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历史渊源》,《戏剧艺术》,2002年第3  

《俄罗斯戏剧大师与中国戏曲》,《俄罗斯文艺》,2003年第1  

《新时期戏剧的综合趋势与徐晓钟的实践》,《戏剧艺术》,2003年第1  

《当代戏曲舞台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国戏剧》,2004年第3  

《都市戏剧与民众的“共聚性”》,《中国戏剧》,2004年第8  

《假定性、体裁与时空体》,《戏剧》,2004年第2  

《试论俄罗斯戏剧学的历史与现状》,《戏剧艺术》,2004年第5  

《台湾戏剧三题》,《戏剧艺术》,2004年第6  

《戏剧人类学新探》,《东南学术》,2004年第6  

《独行者的足迹――阿尔托与现代主义》,《戏剧艺术》,2005年第5  

《梅耶荷德与中日传统戏剧》,《中华戏曲》第34  

《苏联解体前后的俄罗斯戏剧》《戏剧艺术》,2007年第2  

《关于话剧现状的思考》,《戏剧艺术》,2007年第3  

《论闽南戏剧文化圈》,《文艺研究》,2008年第7  

《斯托帕的轻浮与俄国思想界的愤怒》,《戏剧》,2008年第2  

《舞台艺术创新的几种策略》,《戏剧》,2009年第1  

《男芭蕾、男旦、女形的性别与美学问题》,《文艺研究》,2010年第2  

《斗争,还是“管自己”?》,《剧本》月刊,2010年第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xwzumx 


上一篇:李晓红

下一篇:周宁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