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在庆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4日 访问次数:

 

 

 

                        

  吴在庆,男,汉族,19467月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65年毕业于厦门第二中学,旋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于江西工作十年。1979年考入厦门大学为研究生,后留校任教。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台湾大学人文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台湾逢甲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从事古典文学、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杜牧论稿》、《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唐代文士与唐诗考论》、《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  

与文学》、《增补唐五代文史丛考》、《杜牧集系年校注》、《听涛斋中古文史论稿》等十多部著作;合著《唐才子传校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等;点校《南汉书》、《九国志》等六部史籍。发表学术论文270多篇。曾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二等奖、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等。

论 著 目 录  

    

1、《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第九卷20万字,中华书局19909  ISBN7-101-00396-6/1.60  

2、《唐诗大辞典》中15万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11  ISBN7-80519-200-6/Z.26  

3、《杜牧论稿》25万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3  ISBN7-5615-0348-2/1.21  

4、《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25万字,八百多作家小传,中华书局199210  ISBN7-101-00940-9/1.164  

5、《新编宋诗三百首》473千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   ISBN7-80519-576-5  

6、《唐五代文史丛考》31万千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10    ISBN7-210-01602-3  

7、《杜牧全传》305千字,长春出版社19952    ISBN7-80604-669-0  

8、《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70万字,辽海出版社199812月,傅璇琮主编、合作  

        ISBN7-80638-950-4  

9、《增订注释全唐诗・杜牧集》20万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5  

10、《杜牧诗文选评》161千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    ISBN7-5325-2979-7  

11、《唐代文学百科辞典》中4万字,卞孝萱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12  

12、点校《南汉书》《南汉书考异》《南汉纪》《南汉地理志》《九国志》《南汉丛录》,约60万字,杭州出版社20045月。     ISBN7-80633-648-6/K.40  

13、《唐代文士与唐诗考论》,35万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4月。ISBN7-5616-2501-X/1.136  

14、《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36万字,黄山出版社20069月。ISBN7-80707-422-1  

15、《增补唐五代文史丛考》,44万字,黄山出版社200612月。ISBN7-80707-456-6  

16、《历代名家精选集・刘禹锡》,242万字,凤凰出版社,200710月。ISBN978-7-80729-112-1  

17、《杜牧集系年校注》,120万字,中华书局,200810月。ISBN987-7-101-06219-9  

18、《听涛斋中古文史论稿》,55万字,黄山出版社,2011年出版  

项 目  

《唐代文人的生活心态与文学》,国家教育部95社科课题。  

《樊川文集笺证》,国家教育部高校古委会项目,2002-2004年。  

《九国志、南��》等六部史籍点校,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20042006年。  

《杜牧集系年校注》,安徽师大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项目,20052008年。  

《韩�集系年校释》,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20102012年。  

获 奖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12月。  

《唐才子传校笺》,首届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唐代文士的集会宴游对创作的影响》,厦�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8  

《增补唐五代文史丛考》,福建省社会科学第七届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12月。  

《杜牧集系年校注》,获福建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杜牧集系年校注》,获2009年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优秀著作二等奖(授予中华书局)。  

   

  文(文章)  

1982  

1、《杜牧卒年及杜秋娘诗系年考辨――兼与王达津教授商榷》(《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增刊《文学专号》)  

1983  

2、《杜牧卒年再考》(《人文杂志》1983年第5期)  

3、《中晚唐文学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年号)  

1984  

4、《令狐楚表荐张祜时间考》(《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5、《读< 樊川文集>杂记》(《固原师专学报》1984年第3期)  

6、《< 唐才子传・罗隐传>笺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7、《中晚唐文学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年号)  

1985  

8、《杜牧疑伪诗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1期)  

9、《杜牧诗歌风格及其成因管窥》(《固原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  

10、《“十年一觉扬州梦”,应作“三年一觉扬州梦”》(《文学遗产》1985年第2期)  

11、《杜牧诗歌表现手法初探》(《宁夏社会科学通讯》1985年第2期)  

12、《张祜卒年考辨》(《人文杂志》1985年第2期)  

13、《关于张祜生平、诗歌系年、辨伪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1985年第4期)  

14、《杜牧杂考三则》(《南平师专学报》1985年总第5期)  

15、《中晚唐文学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5年号)  

1986  

16、《张祜生年辨证》(《厦门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17、《试论王维消极退隐思想的形成及其原因》(《固原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  

18、《读张祜山水寺庙题咏诗杂记》(《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19、《1982年至1984年中晚唐诗歌研究综述》(《固原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  

20、《卞著< 刘禹锡年谱>辨补》(《唐代文学论丛》总第八期1986年)  

21、《一九八五年中晚唐文学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6年号)  

1987  

22、《试论杜牧的党派分野》(《人文杂志》1987年第2期)  

23、《论张祜的诗歌》(《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24、《一九八六年唐代文学研究综述》(《固原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  

25、《张祜生卒年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7年号)  

1988  

26、《试论杜牧与元白的公案》(《厦门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27、《< 唐才子传・许棠传>笺证》(《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  

28、《杜牧古诗的风格及其成因浅探》(《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29、《< 唐才子传・齐己传>笺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30、《杜牧生平事迹考辨》(《学林漫录》第12,1988年版)  

31、《论杜牧与韩柳古文运动》(《固原师专学报》1988年第4期)  

3234、《汉诗赏析集》中《鸡鸣》、《东城高且长》、《明月何皎皎》三篇,巴蜀书社1988  

1989  

35、《白居易为何荐徐凝而抑张祜》(《文史知识》1989年第4期)  

36、《< 唐才子传・杜荀鹤传>笺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37、《晚唐五代若干诗人名字考辨》(《厦门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38、《晚唐五代十国若干诗人生卒年考》(《宁波大学学报》1989年第二卷二期)  

1990  

39、《试论杜牧的政治思想》(《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40、《严谨精审,颇多创见》(《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第5期)  

41、《晚唐若干诗人生平事迹及其作品考辨》(《唐代文学研究》第2199010月)  

42、《崔澹为崔铉幕从事之时间》(《文史》第33辑,199010月)  

43、《< 唐诗纪事>记狄归昌官侍郎时间之误》(《文史》第33辑,199010月)  

4448、《文学人物鉴赏辞典》中曹操、崔莺莺、张生、红娘、崔母5篇(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9月)  

1991  

49、《晚唐五代诗人生平仕历杂考》(《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50、《杜牧诗文辨伪、系年研究评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0年辑,19919月)  

1992  

51、《冯涓及第及隐居商山之时间》(《文史》第33辑,19926月)  

52、《闽山闽水留清韵――入闽诗人周朴诗歌浅析》(《福建日报》 199235日 )  

53、《晚唐若干诗人生平仕历考》(《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54、《近年来关于< 鸳鸯传>的讨论综述》(《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55、《用意深广深情内含――说刘禹锡< 与歌者何戡>诗》(《古典文学知识》1992年第2期)  

56、《王维与盛唐气象及风韵》(《王维研究》第1辑,19929月)  

57-62、《唐诗精华》中六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0月第1版,19921月第2次印刷  

63、《评< 隋唐五代文论选>》(《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28月)  

64、《白居易研究述评》(《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28月)  

65、《查文徽任御史而非监察御史辨》(《文史》第34辑,19925月)  

66、《唐人诗辨补及作者琐考》(《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67、《晚唐五代诗人生平仕历丛考》(《阴山学刊》1992年第3期)  

68、《< 唐才子传・韩�传>笺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69、《咸通十哲三论》(《中州学刊》1992年第2期)  

70、《读新旧< 唐书>札记》(《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7174、《与宋元思书》、《右溪记》、《游黄溪记》、《入蜀记》鉴赏(《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8月)  

1993  

75、《晚唐诗人名及作年丛考》(《固原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  

76、《试论张祜的傲诞狂荡》(《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77、《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记要》(《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78、《晚唐若干诗人生平仕历考》(《宁波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79、《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1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社会科学动态》1993年第2期)  

80、《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述要》(《文学遗产》1993年第2期)  

81、《俊爽明丽胜似春――略谈杜牧笔下的秋天》(《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2期)  

82、《唐代若干作家籍贯考》(《铁道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83、《闽人首登第者薛令之》(《台湾东海大学・国语日报》 1993417日 )  

84、《浅谈漱玉词中的自我形象》(《东岳论丛》1993年第3期)  

85、《韩愈怪奇险奥诗成因探赜》(《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86、《元稹若干问题研究概述》(《北方论丛》1993年第3期)  

87、《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厦门举行》(《中国文化》1993年第8期)  

88、《略谈咸通十哲诗中的唐末社会》(《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4期)  

89、《李群玉生平二三事考实》(《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一辑,19939月)  

90、《咸通十哲与唐末气象》(《固原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91、《陈子昂< 感遇诗>成因初探》(《陈子昂研究集》二,香港:中国与世界出版公司19933月)  

92、《近年来关于< 莺莺传>的讨论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2年辑,199311月出版)  

93、《近10年元稹研究述评》(《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2年辑,199311月出版)  

1994  

94、《关于罗隐生平行踪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  

95、《晚唐诗人张祜诗简论》(《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96、《初唐作家生平仕历琐考》(《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97、《唐代泉州诗人陈谙》(台湾东海大学《国语日报・书与人》 1994326日 )  

98、《唐代诗文作家琐考》(《集美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  

99、《诗歌艺术技巧三题》(《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1期)  

100、《张继未写过< 枫桥再泊>诗》(《厦门日报》 1994715日 )  

101、《情由景现,既是伤春更自伤――冯延巳采桑子词赏析》(《文史知识》1994年第8期)  

102、《罗隐生平及若干诗文人名作年考索》(《唐代文学研究》第5辑,199410月)  

103、《润物细无声――缪钺师对我的教诲与奖掖》(《冰茧彩丝集》成都出版社,19949月)  

104、《唐五代若干作家生平琐考》(《固原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105、《晚唐苦吟诗人――周朴》(台湾东海大学《国语日报・书与人》)  

106、《试论杜牧的影响等有关问题》(《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48月,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107、《隐居镜湖的晚唐诗人方干》(《文史知识》1995年第1期)  

108、《樊南四六刍议》(《中州学刊》1995年第1期)  

109、《咸通十哲的科举生活与心态》(《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10、《陈子昂< 感遇诗>成因漫议》(《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11、《李洞生平系诗》(《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12、《浅谈张祜的山水寺庙题咏诗》(《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113、《因难见巧与善用“自”字――诗歌艺术技巧二则》(《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6期)  

114、《彩笔绘雷雨,神鬼含变态――刘禹锡五言古诗< 清晨登天坛>赏析》(《文史知识》1995年第11期)  

1996  

115、《方干的隐居生活与诗歌》(《宁波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16120、沈括《润州甘露寺》、《汉东楼》、《江南曲》,道全《秋晓》,萧介夫《将进酒歌》赏析(《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月)  

121、《李洞生平系诗》(《集美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122、《浅谈方干的诗歌》(《宁德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123、《试论王维的风度》(《王维研究》第2辑,三秦出版社)  

《试论王维的风度》(《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5期)  

124、《唐五代作家生卒年考》(《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125、《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述要》(《唐代文学研究年鉴》9394年合辑,19967月出版)  

126、《咸通十哲三论》(述要)(《唐代文学研究年鉴》9394年合辑,19967月出版)  

127、《< 杜牧研究丛稿>评价》(《唐代文学研究年鉴》9394年合辑,19967月出版)  

128、《中晚唐的苦吟之风及其成因初探》(《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  

129、《“月锻季炼”与晚唐诗的奇僻》(《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6期)  

130、《< 闽书>――一部很有特色的乡邦文献》(《古籍整理出版情况剪报》1996年第6期)  

131、《韩愈怪奇险奥诗成因探赜》(《韩愈研究》199610月)  

132、《唐文宗大和七年文学编年》(《艺文述林・古代文学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11月)  

133140、《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的《妙笔写贫》、《语自奇僻》、《因难见巧》、《多用自字》、《迭用地名》、《事中用事》、《当句对》、《律诗通首无对》(《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1月)  

1997  

141、《李洞为裴贽所屈考论》(《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142、《骈文与诗、赋相互影响的两点思考》(《宁德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143、《略谈唐四诗人诗中的民俗风情》(《南平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144、《古代文学教学的文史结合方法刍议》(《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145、《略谈刘禹锡笔下的土风民俗》(《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146、《有坚实研究基础的学术新著――< 杜牧诗美探索>》(《书海》1997年第4期)  

147、《关于方干生平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  

148、《< 唐诗论学丛稿>述评》(《唐代文学研究年鉴》9596年合辑,199712月出版)  

149、《杜牧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9596年合辑,199712月出版)  

1998  

150、《论韩愈的忧谗畏祸心理及对其创作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51、《李洞瓣香贾岛三论》(《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  

152、《唐五代登科者考补》(《铁道师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53、《“一字师”与唐人对名句的推赏》(《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2期)  

154、《韦庄生年及“尝居虢州十年”献疑》(《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155、《关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周口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156、《浅谈古典文学教学的两个问题》(《厦门大学教学研究论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157、《李洞――晚唐一位念贾岛佛的诗人》(《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第6期)  

168、《李洞诗歌与生平考辨》(《华东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  

1999  

159、《方干生平系诗》(《集美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60、《< 六一诗话>刍议》(《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1期)  

161、《唐四诗人诗中的风俗民情》(《福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162、《方干之生平与诗歌系年》(《固原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163、《试论方干的隐居及其心态》(《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64、《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65、《读杜牧诗琐谈》(《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5期)  

166、《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西湖词赏析》(《吴文英词欣赏》,巴蜀书社19998月出版)  

167、《晚唐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思考》(《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9年辑)  

168、《杜牧研究综述》(合作)(《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9年辑)  

2000  

169、《唐五代闽中四诗人论略》(《福州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170、《新时期中国唐代文学研究的回顾》(《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71、《杜甫在中晚唐影响的若干思考》(《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杜甫在中晚唐影响的若干思考》(《杜甫研究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01月)  

172、《精神志向理想与诗歌风貌――读王维诗断想》(《固原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  

173、《韩�咏梅诗解读》(《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第6期)  

174、《哲人虽萎遗泽永存――忆程千帆先生对我的教诲与激励》(《文史知识》2000年第10期)、《程千帆先生纪念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月出版  

2001  

175、《朝鲜刻本< 樊川文集夹注>的文献价值――从一条稀见的杨贵妃资料谈起》(《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1期)  

176、《论唐末文人的愁苦心态――从咸通十哲看唐末文人的处境与风貌》(《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77、《试谈高校素质教育的三个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增刊,20016月)  

178、《晚唐五代诗歌及其研究述略》(《周口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179《贬谪对唐代文士创作手法的影响》(与李菁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2002  

180、《吴融诗论笺评》(《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181、《武夷山题咏》(《厦门日报・海燕》 200222日 )  

182、《< 杜牧江南春绝句>解读》(《厦门日报・海燕》 200239日 )  

183、《略谈贬谪对唐代文士创作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84、《读< 韩�传>断想》(《群言》2002年第3期)  

185、《< 清明>诗及其改作评议》(《厦门日报》, 200246日 )  

186、《晚唐文学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年辑20024月出版)  

187、《杜牧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年辑20024月出版)  

188、《关于中国思想史影响中国文学史关系的思考》(与李菁合作,《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89、《说< 春夜喜雨>》(《厦门日报・海燕》 2002713日  《福建日报》 2002713日 )  

190、《略谈唐代的苦吟诗风》(《文学遗产》,2002年第4期)  

191、《浅析柳永思想中的矛盾情结》(《柳永新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7月,与李菁合作)  

192、《对产学合作的几点思考―有感于厦门华天涉外学院所开展的产学合作教育》(《当代教育》,2002年第12期)  

193、《< 唐摭言>< 唐才子传>所记李洞事迹考》(《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24月)  

194、《曲阜行四绝》(《厦门日报・海燕》 200297日 )  

195、《谈< 九日齐山登高>》(《厦门日报・海燕》 20021012日 )  

196、《谢灵运山水诗刍议》(《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第5期)  

2003  

197、《解读几首韩�诗的史料依据―兼谈韩�诗与< 资治通鉴>< 两唐书>的关系》(《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1期)  

198、《罗隐< 嘲钟陵妓云英>诗非作于咸通十二年辨》(《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99、《试论唐代三个时期对风雅传统的倡言呼唤》(《东方丛刊》2003年第1期)  

200、《韩�贬官前后的心态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01、《杜甫咏雨诗刍议》(《闽江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02、《漫议欧阳詹的情感》(《固原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203、《外若萧闲疏放,内实激昂愤慨-简谈辛弃疾罢官闲居时的一种心态与词风》(《周口师院学报》2003年第4期,合作)  

204、《论唐代文士的集会宴游对创作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05、《“今日不关妃妾事,始知辜负马嵬人-谈马嵬之变中的杨贵妃与后人的题咏》(《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06、《20世纪后期中国大陆唐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312月)  

207、《20世纪90年代以来郑虔研究述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2年辑,200311月出版)  

208、《晚唐文学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2年辑,200311月出版)  

209、《方干传》,《浙籍文化名人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210、《周朴传》,《浙籍文化名人评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2004  

211、《杜甫与严武关系考辨》(《文史哲》2004年第1期,与傅璇琮合作)  

212、《略论唐代隐逸诗歌的特色》(《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13、《语语从真性情流出-说杜甫< 羌村三首>(《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2期,与李菁合作)  

214、《杜甫晚年诗数首编年考辨》(《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15、《科举试赋及其对唐赋创作影响的几个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又见《辞赋研究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1月。  

216、《唐代文士隐逸生活述略》(《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217、《谈唐代隐士的隐逸动机与归隐之路》,《周口师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18、《王维、白居易诗风心理甄辨》,与朱晓蓉合作,《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219、《辛弃疾生平三个时期及其词简论》,《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20、《杜牧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4/3  

221、《李清照作品相关问题的辨析》,与吴珊珊合作,《闽江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  

222、《略谈隐逸对创作的促进及题材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23、《< 唐摭言>< 唐才子传>所记李洞事迹考》,《唐代文学研究》2004/11/第十辑。  

2005  

224、《< 莫相疑行>< 赤霄行>诗之作年和杜甫与同僚不合说献疑》,《中华文史论丛》总第80期,20058月。  

225、《论韩愈两次被贬中的“变”与“不变”》,《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与高玮联名。  

226、《出土文献与唐代文学史新视野评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吴在庆。  

227、《皮日修及第前后思想和创作特色及原因》,《厦大学报》2005年第5期,亢巧霞、吴在庆。  

228、《唐代文士贬谪途中的生活与心态述论》,《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吴在庆、李菁  

229、《韩愈在潮州的思想与心态述论-以< 潮州刺史谢上表>为中心》,《周口师院学报》2005年第3期;又刊于《韩愈与中原文化》一书  

230、《韩�若干诗歌解读系年辨释》,《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2  

231、《晚唐文学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4年辑,与廖新彬合作  

232、《杜甫、严武“睚眦”诗证及相关问题辨析》,《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3  

233、《2004年晚唐文学研究综述》,《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第5期,与张小琴合作。  

234、《韩�诗解读及相关问题辨释》,《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35、《柳刘在贬地的起居情感及其变化述略》,《柳宗元研究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11月。  

2006  

236、《为“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进一解》,《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CN41-1356/C,P50-52  

237、《评唐代诗人丛考》,《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第2期,CN64-1014/G4,P33-35  

238、《曹道衡先生的治学态度与品格》,《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CN34-1041/C,P188-193  

239、《唐宋时“龙舟竞渡并非仅在五月”》,《文史知识》2006年第6期,CN11-1358/K,P94-96,,亢巧霞合作。  

240、《试论韩孟联句诗》,《周口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CN41-1345/Z,P1-5 ,赵现平合作。  

241、《兴趣的培养与引导―我的文学之路》,《时代学习报・语文周刊》, 20061013日 ,CN32-0078,总第91期,江苏教育出版社主办。  

242、《韩愈贬阳山原因考析》,《中州学刊》2006年第6期,P/182-185,ISSN1003-0751,CN41-1016/C。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第2期转载,P98-103.  

243、《唐代科场弊病略论》,《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CN35-1019/C,P78-84  

2007  

244、《为“天生丽质难自弃”进一解》,《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1期,P106-109,CN32-1101  

245、《严武再帅剑南抑或三镇蜀川考》,《周口师院学报》2007年第1期,P28-30,CN41-1345/Z。与曾晓云合作。  

246、《略谈唐代文士的读书习业生活》,《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P5-12,CN64-1014/G4  

247、《论唐太宗与盛唐气象》,《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P58-62,CN41-1356/C,与徐丽丽合作。  

248、《晚唐文学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06年辑,20071月出版,P47-60,ISBN978-5633-6372-8与吴珊珊合作。  

249、《汪遵“幼为小吏”之说考实》,《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与丁俊灵合作。  

250、《揭出诗学批评真髓的尝试》,《中国诗学的得本精神研究・序》,齐鲁书社20077月出版,ISBN9787533318222P13  

251、《我与傅璇琮先生的交往与学术合作》,《傅璇琮先生学术评论》,宁波出版社,20077月,ISBN9787807430872  

252、《诗人许浑生卒年新说及晚唐两许浑考辨》 ,《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CN-41-1006/C  

2008  

253、《唐代文士朝外的宴游集会及其情态述略》,《福州大学学报》08 2,7477页。  

254、《历史叙事与文学话语的通转-略论< 说唐>人物之史传原型及其演变》,《苏州教育学院学报》08 3 期,第2226页。常�、吴在庆  

255、《晚唐文学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07年辑, 083月,第6173页。吴、曾晓云。  

256、《唐代文士觅举与文学创作三论》,《科举学论丛》 082 期,第613页。  

《杜甫、严武睚眦诗相关问题辨析》,《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08 9 月,第96105页。  

257、《07年晚唐文学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 0810 月。与亢巧霞合作。又刊《河南科技大学学报》,09年第1期,第5155页,简略版。  

258、《杜牧集系年校注前言》,《宁夏师范学院学报》08年第4期,第5764页。  

2009  

259、《晚唐诗人镜湖处士方干传略》,《宁夏教育学院学报》,09年第1期,第510页。  

260、《略论唐举子应试时的活动处境及其情感与创作》,《人文杂志》09年第3期,第127132页。  

261、《诗词解读四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9年第2期,第6770页。  

262、《07年晚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09年第1期,第5155页,与亢巧霞合作。  

263、《略谈福建古代的民俗风情》,《闽台文化交流》09年第2期,第8385页。  

264、广搜慎考,精撰新史――《唐翰林学士传论・晚唐卷》读后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P112112页,CN64-1061/G4  

265、《< 南汉书>< 考异>失误考辨四则》,《作家杂志》09年第8期下半月刊,第131132页。  

266、《皇甫�、李贺生平二题》,《河南科技大学学报》09年第6期,第3942页,与李芊合作。  

267、《2008年晚唐五代文学研究述略》,《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9年第4期,第7580页,与亢巧霞合作。  

268、《樊川文集提要二种》,《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汉唐五代卷》,第40440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7月,ISBN978-7-5434-6898-6  

2010  

269、《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樊川集》版本优劣谈――以《四部丛刊・樊川文集》等版本为参照      《福建师大学报》2010年第1期,第105110  

270《唐代文士读书习业的生活心态与文学创作述略》,《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一期,CN45―1008/C  

271、《略论唐赋的三种作意及其相关问题》,《宁夏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7-23页。CN64-1061/G4  

272、《再谈< 枫桥再泊>的作者为孙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82-83页。又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8期。第104-105页。  

273、《广征慎考精论 有功文史研究-读傅璇琮< 李德裕年谱>》,《宁夏师范学院》2010年第5期,第7782页,CN64-1061/G4  

2011  

274、《赵嘏、杜牧卒年与< 唐诗类选后序>作年考论》,《福建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6168页,CN35-1016/C  

275、《柳宗元文系年补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4页,ISSN1673-1459/Z  

276、《杜牧卒于咸通元年说辨误》,《四川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xwzumx 
  • 上一篇:王承丹

    下一篇:洪迎华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