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姓名:杨春时
出生年月:1948年11月生,哈尔滨市人。
学历:1966年8月哈尔滨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参加“文革”。1968年5月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8年2月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79年8月考入吉林大学文艺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8月分配到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破格)、研究员(破格)。1995年2月调海南师范学院教 任 教授。1998年12月调厦门大学中 文系任 教授,现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劳动人事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职称:教授
职务:社会兼职: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美学学会会长、福建省文学学会副会长。
通讯地址:厦门大学中文系。
电子信箱:csyh4846@yahoo.com.cn

二.专业领域
1.开设课程:
现代性与中国文化(本科);现代中国文学思想史、美学专题(硕士)文学、文化现代性研究、美学专题(博士)
2.科研项目:
(1)1987年——1989年完成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文艺新学科建设工程”2个子项目“系统美学”、“艺术符号与解释”。
(2)1996至1998年完成海南省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
(3)2001年至2003年完成福建省社科项目“主体间性与现代文艺学方法论”。
(4)2001年至2004年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主体间性与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5)2002年至2004年完成教育部国家规划教材项目“美学”。
(6)2004年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3.学术特长:
从事美学、文艺学及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参与“文学主体性论争”,作为有代表性的人物崭露头角。90年代至今,先后发起“超越实践美学”、“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文学、美学主体间性问题”等多次重大学术讨论,产生重大影响,推动了中国美学、文艺学的现代转型。特别是“超越实践美学”讨论成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大讨论。这场持续至今的学术讨论产生了当代中国主要美学流派“后实践美学”,杨春时也成为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三. 研究成果:
1.专著
(1)《审美意识系统》,花城出版社1986年。
(2)《系统美学》(国家重点项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
(3)《艺术符号与解释》(国家重点项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4)《中国文化转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5)《人文综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6)《艺术文化学》,长春出版社1992年。
(7)《生存与超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百年文心——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9)《现代性与中国文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10)《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文学概论》(第一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2)《美学》(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3)《文学理论新编》(国家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编著
(1)《探询语碎》,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2)《书园思绪》,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2年。
(3)《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第一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论文:200余篇,其中代表作:
(1)论文学的充分主体性与超越性,《文学评论》1986。4,《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谈文学主体性与反映论问题,文汇报1988。8。23,《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3)美作为对象和意义,《学术交流》1992。3,《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4)文学史与文学史悖论,《北方论丛》1992。5,《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5)走向后实践美学,《学术月刊》1994。5,《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6)中国哲学的失落与重建,《求是学刊》1995。2,《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7)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学术月刊》1996。12,《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8)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厦门大学学报》2002.1,《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9)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主义——现代性视野中的五四文学,《厦门大学学报》2003。5,《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杨春时简介
一.基本情况
姓名:杨春时
出生年月:1948年11月生,哈尔滨市人。
学历:1966年8月哈尔滨市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参加“文革”。1968年5月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8年2月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79年8月考入吉林大学文艺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2年8月分配到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破格)、研究员(破格)。1995年2月调海南师范学院教 任 教授。1998年12月调厦门大学中 文系任 教授,现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劳动人事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职称:教授
职务:社会兼职: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美学学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美学学会会长、福建省文学学会副会长。
通讯地址:厦门大学中文系。
电子信箱:csyh4846@yahoo.com.cn

二.专业领域
1.开设课程:
现代性与中国文化(本科);现代中国文学思想史、美学专题(硕士)文学、文化现代性研究、美学专题(博士)
2.科研项目:
(1)1987年——1989年完成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文艺新学科建设工程”2个子项目“系统美学”、“艺术符号与解释”。
(2)1996至1998年完成海南省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
(3)2001年至2003年完成福建省社科项目“主体间性与现代文艺学方法论”。
(4)2001年至2004年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主体间性与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
(5)2002年至2004年完成教育部国家规划教材项目“美学”。
(6)2004年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3.学术特长:
从事美学、文艺学及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参与“文学主体性论争”,作为有代表性的人物崭露头角。90年代至今,先后发起“超越实践美学”、“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文学、美学主体间性问题”等多次重大学术讨论,产生重大影响,推动了中国美学、文艺学的现代转型。特别是“超越实践美学”讨论成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大讨论。这场持续至今的学术讨论产生了当代中国主要美学流派“后实践美学”,杨春时也成为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三. 研究成果:
1.专著
(1)《审美意识系统》,花城出版社1986年。
(2)《系统美学》(国家重点项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
(3)《艺术符号与解释》(国家重点项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4)《中国文化转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5)《人文综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6)《艺术文化学》,长春出版社1992年。
(7)《生存与超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百年文心——20世纪中国文学思想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9)《现代性与中国文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10)《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文学概论》(第一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2)《美学》(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3)《文学理论新编》(国家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编著
(1)《探询语碎》,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2)《书园思绪》,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2年。
(3)《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第一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论文:200余篇,其中代表作:
(1)论文学的充分主体性与超越性,《文学评论》1986。4,《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谈文学主体性与反映论问题,文汇报1988。8。23,《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3)美作为对象和意义,《学术交流》1992。3,《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4)文学史与文学史悖论,《北方论丛》1992。5,《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5)走向后实践美学,《学术月刊》1994。5,《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6)中国哲学的失落与重建,《求是学刊》1995。2,《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7)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学术月刊》1996。12,《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8)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厦门大学学报》2002.1,《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9)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主义——现代性视野中的五四文学,《厦门大学学报》2003。5,《新华文摘》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