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音有处可诉乡愁有人能懂 ——《中国青年报》报道厦门大学闽语社方言传承和保护工作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1日 访问次数:

闽南话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作为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闽南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绵绵乡音不仅使厦漳泉三地紧密相连,更印证着闽台两岸同根同源,情谊深厚。

为传承和弘扬闽南方言及其所承载的闽南文化,厦门大学闽语社于2024年06月21日成立,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分管,致力于通过学术研究、实践活动和社会服务等,提高两岸四地青年大学生对闽南方言及闽南文化的认识和兴趣,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用社团活动引导两岸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将文化认同切实转化为坚定的爱国行动,增进其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复兴。

作为社团的新生力量,闽语社积极探索传承与保护闽南语等文化遗产的新路径。11月3日,《中国青年报》第08版“乡音”栏目对闽语社方言传承和保护工作进行了报道。内容节选如下:

让乡音有处可诉乡愁有人能懂

“筷子在闽南语里是‘箸’,和李白《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是同一个字。”林洁介绍着自己的家乡话——闽南话。“房屋在闽南话中读是‘厝’,眼珠是‘目珠’——这些都是现代方言与古代汉语相通的例证。”

林洁来自福建漳州,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大四学生,也是该校闽语社的创始人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像林洁这样喜爱乡音、主动传播方言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或组建社团、举办方言赛事,或借助短视频、AI技术创新传承形式,让曾被一些人视为“土气”“过时”的方言,成为青春表达里的鲜活符号。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方言认知、使用与保护意愿调查”,共收到3360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96.55%受访大学生对方言感兴趣,62.11%受访者非常希望从方言中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文化根脉,98.90%受访者表示愿意为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乡音藏古韵

2024年,林洁选修了“闽南方言专题研究”课程,推开了一扇了解家乡话的大门,也通过这门课,成为学校闽语社的创始人之一。这一年,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许彬彬根据学生所属的籍贯,找到包括林洁在内的5位土生土长的闽南人,作为社团成立的骨干。

“我们习以为常的乡音,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文化记忆,当代青年有责任传承、保护好闽南话。”这是闽语社第一任社长在申请表上写下的申请理由。最终,闽语社在学校团委的支持下,于2024年正式成立。

起初,社团招募了五六十人,但真正能参与社团活动的只有15人左右。“北方同学听闽南话像‘听天书’,有些同学上了几节课就退课了。”林洁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闽南话,闽语社参与举办了学校首届闽南语诵古诗大赛。2024年首次办赛,就吸引了来自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三明学院等高校的120余名选手报名。

决赛现场,闽南语版《上李邕》《将进酒》《长沙过贾谊宅》等古诗在赛场轮番上演。有同学演唱经典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厦大中国语言文学系还邀请到几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答嘴鼓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答嘴鼓民俗演出。

今年,比赛从校级升级为省级,结合厦门大学独特的地缘优势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金门大学、台北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目前比赛在初赛阶段。

数据显示,38.24%受访大学生精通方言,31.76%可实现熟练的日常交流,还有24.49%的受访者表示“能听懂但说得不流利”。在此背景下,方言社团、比赛等成为大学生认识方言、传承方言的重要平台。

资料显示,普通话与方言同根同源,皆扎根于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先秦时期的“雅言”、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通语”、宋元时代的“中原雅音”、明清时期的“官话”等,既为普通话的形成奠定基础,也推动了方言的发展,二者共同构建起汉语语音文化的传承体系。

在林洁看来,普通话的作用是“打破地域交流障碍”,而方言则“承载着传承地域文化、历史的作用”,二者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丰富的语言生态。林洁认识一个马来西亚的华人同学,祖籍是福建莆田,“他会讲闽南话、普通话和马来语,对中国的认同感很强。”林洁说,她身边有很多这样的留学生,闽南话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家乡话”。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2024年调查显示,我国有350余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200多个专家团队参与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当前,许多年轻人也投身于方言的传播和保护工作中。林洁所在的闽语社就与晋江的“说咱闽南话”App合作开展田野调查、数据库搭建等工作,用于闽南话智能语音项目的开发。

原文链接:https://zqb.cyol.com/pad/content/202511/03/content_418157.html?isshow=1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