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落户厦门大学 “中国文学文化周”系列活动成功举行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0日 访问次数:

吴义勤、张宗益、黄逸群、李东河共同为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揭牌

10月18日,厦门大学“中国文学文化周”开幕式暨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揭牌仪式在厦门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福建省文联原主席、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帆,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逸群,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东河,《文艺报》副总编辑李朝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向伟,福建省文联副主席、原一级巡视员、省作协主席陈毅达,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省作协副主席林秀美,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卢寿荣,厦门市文联党组书记柯碧如,以及100多位学者、评论家和作家出席活动。揭牌仪式上,吴义勤、张宗益、黄逸群、李东河共同为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揭牌。宋向伟宣读了中国作协关于成立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的批复。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聘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徐勇为研究中心主任。开幕式和揭牌仪式由厦门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黄宇霞主持。2025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学术活动周、中国小说学会第15届(厦门)年会、“文学名家走进厦门”文学周等活动同期开展。

张宗益致辞

张宗益介绍了厦大中文学科绵延百余年的深厚底蕴和发展成就,并表示,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学校将依托中国作协优质丰厚的文艺创作资源,全面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强化中心建设,为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与智力贡献。

李东河致辞

李东河表示,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学术活动周自2014年创立以来,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推动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创新发展。今年的学术活动周聚焦新时代海洋文学与文化,既是对福建海洋文化强省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闽派批评”立足地域特色、深化全国性学术对话的重要实践。福建作为海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海纳百川、敢拼会赢”的精神气质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沃土壤。

南帆致辞

南帆表示,源远流长的福建海洋文化为“闽派”文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创作资源。“闽派”批评已然成为中国当代文艺批评话语版图中的一个显示度极高的重要存在,为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和智慧。面向未来,“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定当赓续传统,奋楫争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纲领,贯通古今中西,为“闽派”文艺与批评的持续繁荣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吴义勤讲话

吴义勤在讲话中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关键之年。全国文学界正在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学系列研讨会的举办,正是积极推动新时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当下的厦门大学中文系拥有一支年轻但极具活力的科研队伍,在新时代文学研究现场表现活跃且成绩突出。中国作协在厦门大学揭牌成立第六个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也是在东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研究中心,依托厦门大学优质的学术资源与人才队伍,集中力量追踪、研究新时代文学。此次学术活动周以“新时代与新海洋文学”为主题,旨在总结和深化对当前新时代海洋文学的研究,让中国文学的海洋叙事成为接通全球视野、促进文明对话、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桥梁,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文学力量。

宋向伟宣读中国作协关于成立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的批复

本次活动为期三天,推出一场主旨发言暨新时代文学论坛,还举办了王尧长篇小说《桃花坞》研讨会、期刊编辑与福建作家批评家交流会、福建新海洋文学作家作品研讨会、福建新海洋文学学术对话系列活动(3场)、文学采风、文学名家系列讲座(5场)等。刘勇、王尧、王彬彬、黄发有、罗岗、谢有顺、张学昕、何平、武新军、周新民、李遇春、刘艳、吴子林、刘大先、周维东、罗宗宇、张丽军、李松睿、赵利民、张涛、马兵、王春林、晏杰雄、颜水生、郭勇健、郑国庆、陈培浩、陈思、李壮、行超等评论家,毕飞宇、尹学芸、张楚、沈念、王威廉、杨少衡、陈毅达、林那北、蔡崇达、李师江、龚万莹等作家,以及师力斌、来颖燕、王国平、杨辉、曾攀、何同彬、李桂玲、赵雷、石华鹏等文学报刊编辑参与活动,精彩纷呈。

新时代文学论坛现场

在主旨发言暨新时代文学论坛上,来自全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以“新时代与新海洋文学”为主题发表演讲,深入探讨新时代文学的内涵及特征、新时代文学与中国式现代化、新海洋文学与新时代文学等重要议题。专家们表示,在海洋强国战略迈向纵深、文化自信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新海洋文学”作为新时代文学的重要生力军,正迎来题材拓展与价值重塑的关键契机。深入探讨新海洋文学与新时代文学的内在关联,厘清其在当代文化体系中的定位,不仅为新时代文学研究补充了海洋维度的理论养分,也为创作者挖掘海洋题材、讲好中国海洋故事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主旨发言暨新时代文学论坛由林秀美、徐勇主持。

福建新海洋文学作家作品研讨会


福建新海洋文学学术对话系列活动现场

围绕本次活动主题,还推出1场“福建新海洋文学作家作品研讨会”和3场福建新海洋文学学术对话系列活动,来自全国各地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与福建新海洋文学代表性作家展开深度研讨和对话。据了解,进入新时代以来,福建海洋文学创作呈现出繁荣发展态势,出现了一个新海洋文学作家群。杨少衡、汤养宗、陈毅达、林那北、须一瓜、叶玉琳、李师江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家均于近年推出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海洋文学作品,更有蔡崇达、陈春成、龚万莹等近年崛起的新作家,携极具识别度的海洋文学作品亮相中国文坛。

王尧长篇小说《桃花坞》研讨会现场

18日下午,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举办王尧长篇小说《桃花坞》学术研讨会,吴义勤、林秀美致辞。研讨会由崔庆蕾和福建省文学院院长曾念长主持。

吴义勤在致辞中表示,王尧早年的学术研究集中在散文领域,他对中国散文史的研究十分有影响力。近年,王尧又转向小说创作,凭借《民谣》一举成名,细腻描写了苏北民间生活与历史记忆,获得广泛赞誉。而他的新作《桃花坞》不仅延续了王尧长期以来对知识分子命运与民族记忆的关注,也以成熟的文学艺术回应了当代抗战叙事的空缺,是具有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重要文学成果。

林秀美在致辞中表示,《桃花坞》是一部扎根历史,映照时代的诚意之作。王尧以其学者特有的深邃洞察和小说家的艺术笔触,将宏大的家国叙事与精微的日常细节融为一体,让我们得以重温那段烽火岁月中,中国文人先忧后乐的崇高气节与不灭的理想。 与会专家从历史、文化、地理、语言与思想等多个维度展开讨论,认为《桃花坞》不仅是地方性文化的重建,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重建。作品通过对江南文化与地方传统的再现,回应了当下文学如何在地方性中发现普遍性的问题,体现了新时代文学“从地方出发走向世界”的文化姿态 。作品以真挚的历史感与语言的诗性重建,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方向:以文学之笔回望民族历史、重建知识分子的精神尊严、拓展新时代文学的思想深度与艺术疆域 。

与会专家还将王尧的创作视为学术与创作双向融合的典范,认为他既是文艺批评的重要学者,又以创作实践印证学术思考,成为“批评—创作融合”的现实样本。大家呼吁“闽派”批评应以此为契机,加强理论与创作的互动,推动文学批评回到创作现场,形成具有思想深度与审美品质的南方文学精神 。

研讨会最后,王尧表达了深切感谢。他谈到,写作《桃花坞》并非出于任务心态,而是出于对历史与文化的再思考,他希望通过虚实结合重现抗战时期师生家族的精神传承,让小说在故事、思想、人文关怀与语言之间保持平衡,让汉语重新获得尊严与诗性。

阎晶明在厦门大学开展学术讲座

毕飞宇与厦大师生进行文学交流

活动期间,“文学名家走进厦门”文学周活动火热开展,多场文学名家讲座推动优质文学资源直达高校、基层,精彩纷呈、反响热烈。18日,阎晶明、毕飞宇先后在厦门大学开讲,吸引了近七百名在校师生的热情参与。阎晶明以“阅读经典 理解鲁迅”为题,回答了“何以经典、何种鲁迅”的深刻命题。毕飞宇与厦大师生共谈“文学就是你和我”,探讨小说的技巧、文学的奥妙,就新媒体时代的文学阅读等话题展开热烈交流。与此同时,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尹学芸、副主席张楚,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蔡崇达在厦门市文联大厦、厦门市图书馆开设文学讲座,广泛面向以大众读者和高校大学生为代表的基层群众,打破优质文学资源的地域壁垒,让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此外,活动还组织了文学名家走进厦门鼓浪屿等地开展采风活动,多角度、深层次感受厦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和鹭岛生态蝶变。

厦门大学“中国文学文化周”系列活动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文联、厦门大学、厦门市文联联合主办,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福建省作协、福建省文学院承办,福建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传播中心、福建省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福建文学杂志社、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海峡文艺评论杂志社、艺品杂志社、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厦门市图书馆等协办。



文/杨云超

图/庄华等

责任编辑/吕凤楠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