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文兴”中文拔尖基地读书会 | 刘子立:引读《论语》(四)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1日 访问次数:

2024年12月6日19:20-21:00,由刘子立老师主持的“古代文学与中国古典学”板块的新一期读书会在南光楼102-3顺利举行。本次读书会所探讨的主题是《论语·里仁》。

本次汇报的同学为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张亚婧同学。张同学接着上次的内容继续讲解了《里仁》篇中其他体现“仁”的文段,之后详细阐述了其余表现“孝”“道”与“君子”等方面的句段,结束了本篇章的学习。

在讲到有关“仁”的“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时,对该句的正确理解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刘子立老师讲道,本句实则是儒家观人术的体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性情相近的人其犯错类型也基本相同,故可以从此看出一个人真正的品性。同时,考察一个人的德行也当重视其具体行为,从实际出发。

而在讲到关乎“孝”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时,张同学首先将其与《弟子规》中“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联系,随后重点指出“不违”应指不违背父母和不违背自己最初的劝谏之意。刘子立老师补充道,“又敬不违”只存在于对父母的态度上,而面对君主则应直谏,对朋友不可过度劝谏,即所谓“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因为面对不同的群体尽责不同,所以态度也不同。

此外,在讲到相关“道”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时,刘子立老师指明,此句包含了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即秉持非功利的心态终身学习;在讲到关于“君子”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时,刘子立老师也阐明了“无可无不可”的内涵,即根据实事做出变化,处事严肃灵活,不持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

本次读书会中,张亚婧同学的讲述清晰深刻,与会的同学们聆听认真,刘子立老师适时作出补充引申,共同营造了和谐融洽的读书氛围,反响良好。


图/文:李可心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