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与弘扬美育精神”座谈交流会 暨“风华正茂”大型原创音乐史诗剧展演举行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 访问次数: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中国文艺网、中国艺术报、共青团厦门大学委员会、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艺术美学与弘扬美育精神”座谈交流会暨“风华正茂”大型原创音乐史诗剧展演于11月7日至8日在厦门大学举行。

此次会议和演出由厦门大学和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指导,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永军,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超鹏,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东河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文联机关相关部室、直属单位和福建省文联、厦门市文联有关负责人,艺术、美学、美育等领域专家,厦门大学师生代表等70余人参会。

大会围绕“艺术美学与弘扬美育精神”,结合7日晚观看的大型原创音乐史诗剧《风华正茂》进行交流。

徐永军谈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贯通推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深刻把握艺术美学和审美教育的本质联系,运用艺术的方式助力美育提质增效,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吴超鹏谈到,百余年来,一代代厦大人恪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既在学术科研领域勇攀高峰,更在美育实践中深耕不辍。厦门大学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校内外美育资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厦大智慧与力量。

李东河表示,近年来,福建省文联与厦门大学特别是文学和艺术院系频频互动、开展深度合作,在“双向共赢”中取得很好成效。福建省文联将持续搭建平台,推动美育课程进校园、进教材,将校园变为美的摇篮,让青年学生在艺术星光照耀下,成长为中华美学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座谈交流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陈世雄,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尧,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杨明刚,福建省文学院院长曾念长,兄弟高校以及厦门大学专家学者代表作了主旨发言。

高建平强调美育的核心在于“化人”,应注重培养人的感性积累与情感丰富性,需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其中学校美育是关键抓手。高建平特别肯定《风华正茂》通过群众参与实现美育与党史教育的融合,这种形式能让参与者和观众在情感共鸣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助力实现“美丽中国”与“美丽心灵”的建设目标。

陈世雄结合厦门大学的美育传统与《风华正茂》的创作实践,强调了艺术在美育与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他回顾了厦大从长汀时期至今对艺术教育的重视,认为《风华正茂》通过形象化的历史叙事实现了党史教育的“入脑入心”,并建议在脱贫攻坚等新时代题材中进一步挖掘感人故事,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

张尧从国家大剧院的美育实践出发,阐述了艺术在“以文化人”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美育的核心是培养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高水平艺术教育能通过情感共鸣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他对《风华正茂》的创新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剧既是党的青春写照,也是青年精神的传承,并呼吁高校与艺术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美育的深化与普及。

杨明刚指出《风华正茂》实现了红色题材的艺术化表达,兼具教育功能与审美价值,建议作品可进一步挖掘地域红色资源,增强“在地性”叙事,并在舞蹈等表现形式上加强“以舞载道”的感染力。他强调,美育应注重实践性与参与性,通过角色体验、情节共情等方式,让青年在艺术中实现精神成长与价值观塑造。

曾念长指出《风华正茂》通过音乐、史诗与戏剧的融合,将百年党史转化为“有情的历史”,在有限时间内实现了观众对宏大历史的完整认知与情感共鸣。曾念长认为,艺术是连接人心与世界的“直通车”,能有效弥补传统思政教育的不足。他呼吁推广此类艺术形式,为美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路径。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主任、教授周泉从戏剧美育的视角评价了《风华正茂》的艺术价值与教育意义。她认为,该剧融合诗、乐、舞、画及多媒体技术,符合《毛诗序》“言-歌-舞”递进的艺术规律,增强了抒情的感染力,并建议加强改革开放以来题材的深度开掘,优化篇章衔接与叙事节奏,避免平均用力。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肖薇分享了清华大学的美育经验与对《风华正茂》的思考。她提出,高水平美育应超越审美教育,融合认知、情感与人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美的理想与情操。肖薇肯定了《风华正茂》的原创性和情感表达,并呼吁高校加强美育体系建设,整合课程、实践与资源,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立德树人目标。

集美大学教授、教务处处长、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厦门市副主委李雪分析了《风华正茂》对红色题材创作的突破。她指出,该剧打破了传统红色剧的宏大化、说教化困境,剧中融合传统器乐、现代舞蹈与多媒体技术,构建了多媒介审美体系,实现了革命精神的“可知可感”,并呼吁高校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构建特色美育体系,推动“以美化人”的教育改革。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汪晓云教授、苏琼教授、周湘鲁教授、郭勇健教授、胡行舟助理教授聚焦各艺术门类特色,结合“风华正茂”大型原创音乐史诗剧展演的观演感受作了主旨发言。

汪晓云指出,《风华正茂》成功跳脱了传统歌功颂德的模式,而是从民族与个体的痛苦出发,探索理想生活与灵魂自由。剧中通过细节化的视角呈现宏大历史,让历史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同时,该剧以普通人物的群像展现历史画卷,这种“以个体表现群体”的手法让主旋律作品更具人文温度。该剧实现了雅俗共赏,为主旋律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苏琼认为该剧体现了“正剧的回归”——严肃而不渲染苦难,以事实陈述与历史展示为核心,契合了当代年轻人拒绝刻板宣教的心理需求。她提出,该剧以场景化呈现历史,避免了传统音乐剧的框架限制,剧名“风华正茂”不仅呼应了历史,也暗示了未来改革与开放的方向,给予观众希望。

周湘鲁从戏剧结构与美育实践的角度探讨了《风华正茂》的创作特点。她认为,该剧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处理百年历史,将重大事件与个体经历交织,虽在片段衔接上存在完善空间,但这种松散结构反而为后续落地不同场景提供了开放性,同时高度肯定了多媒体舞美的成功,认为其虚实结合的设计既简化了实景,又契合年轻人审美习惯,便于群众艺术再创作。

郭勇健教授从美学理论出发,首先强调美育应与德育结合,通过审美实现道德教化,而《风华正茂》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将党史教育转化为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他特别提出“仪式”概念,认为戏剧起源于仪式,其核心是“使其特殊”与“净化”。同时,他认为该可以进一步加强音乐剧的整合性,实现“以舞载道,以艺载道”,让歌舞本身承担更多叙事功能,总体上,该剧是在思政与美育结合上的突破性尝试。

胡行舟从音乐创作与大众接受的角度评价了《风华正茂》。他赞扬该剧在音乐上融合了美声、流行、民谣、摇滚等多种风格,编曲上中西互鉴,让主旋律更贴近大众审美。歌词设计巧妙地将革命主题转化为“回家”“青春”等易引发共鸣的话题,增强了传播力。他呼吁在“史纲式”叙事之外,探索更个体化、瞬息性的中国故事讲述方式。

“风华正茂”主创团队介绍了演出情况,并与厦门大学学生代表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代表纷纷表示,此次观演与研讨相结合的全新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艺术资源和优势,突出发挥了艺术教育的独特作用,也是推动美育教育融合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是一堂生动难忘的思政教育课。

部分素材来源:中国文艺网、厦门大学新闻网

文/郑巧燕

图/冯歆然

责任编辑/哈飞飞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