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陆建德:“做诗这件事是很没有意思的”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7日 访问次数:

10月24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陆建德教授于南光一320会议室开展了一场题为《“做诗这件事是很没有意思的”——从〈老残游记〉中一段“外行”诗评谈起》的学术讲座。中文系师雅惠副教授担任主持

讲座围绕清末小说《老残游记》中一段被忽视的、出自“下里巴人”之口的“诗评”展开,引导听众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范式与传统文人的自我建构方式。

陆建德首先从《老残游记》的发表时间、地点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背景入手,引领听众进入文本,将《老残游记》的写作置于晚清社会变革的宏观背景下。他分析了小说第一回中的象征性文句,认为文中种种物件、意象、话语,实际上是一种微缩式的景观,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在面对现代性冲击时的内部矛盾与隔阂。而老残这一角色本身,则代表了晚清一批拥有新型知识结构、注重实务的先行者。

紧接着,陆建德从《老残游记》中一个普通平常的文人生活场景切入:妓女翠环在听到老残写黄河景色的诗后,认为老残的诗与过往客人的诗“不一样”,并发表了对一般客人所做的表现“自己的才气怎么大”,以及“姐儿长得怎么好,同自己怎么恩爱”一类诗的看法:“做诗这件事是很没有意思的,不过造些谣言罢了。”这句出自“不识字者”之口的率真评价,在陆教授看来,恰恰击中了中国传统诗学中一个积弊深重的核心——诗歌往往沦为文人自我标榜的工具。指出,刘鹗借翠环之口,完成了一次对旧式文人趣味的“扫荡”。传统诗词中常见的“言志”与“抒情”,很多时候陷入了一种固定的套路:或自诩怀才不遇,或借物如松、梅、菊等自喻高洁,其本质是将外物作为展现自我道德与才华的“垫脚石”,而非真正关注对象本身。这种写作,在陆教授看来,充满了“自我欣赏的姿态”,其内在的自我往往是“单一”“枯燥”的。

陆建德还援引杨绛先生对柯灵先生作品的评论,提出一种与传统诗歌写作不同的、“抹去自我”的现实主义写作观,即写作者应让关注点回归对象本身,而非急于借此投射自我、抒发感怀。他将胡适描写“兰花草”的新诗《希望》,与李白、杜甫等大家某些充满“渴望知音”情绪的咏物诗对比,认为前者更接近一种健康、平等的观物态度。陆教授认为,应当将自然万物视为独立的存在,而非作者人格的延伸,才可以实现一种更为客观、深入的观察与书写,提醒大家警惕传统文学史中那种千篇一律的“怀才不遇”叙事。

在提问环节,陆建德与同学们就清代中晚期小说中的讽刺传统、《老残游记》的作者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强调,读书须有批评精神,不可盲目陷入叙述者的设定。

整场讲座,陆建德以其贯通中西的学识、敏锐的文本洞察力和一贯的社会关切,不仅对《老残游记》的文学价值与思想锋芒作出了深入解读,更从一个特殊的小视角切入,引导听众对习以为常的中国诗歌批评传统与文人心态表述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祛魅与反思。这场思想之旅揭示出,一部杰出作品始终值得反复品读、历久弥新。同时,讲座也启发大家意识到:优秀的文学或许正源于对“自我”的警惕;面对广阔的生活与社会现实,始终需要以真诚而谦卑的目光,注视并反思“自我”在世间所处的位置。

文/郑雅婷 王靖雯

图/胡子涵

责任编辑/张耀娟

Copyright© 2023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